劉和不理解弟弟這首七步詩的意思,劉虞仔細向其講解。
“此詩開篇“骨肉緣枝葉,相連亦相因”,以“骨肉”比親情,直抒胸臆。
對應先前六步詩中的“本是同根生”。
接著“恩怨皆兄弟,誰為行路人”,是說你倆無論有何恩怨,都是親兄弟,不是路人。
“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是說你倆兄弟一體,同心同德。
是在在抨擊那些,愛管閒事的文人雅士,讓他們閉嘴。
後邊的意思,也大抵如此,整體上都是你二弟在表達,和你這個大哥很親的意思。”
劉和聽完,心中一塊大石頭總算放下:“父親,這麼說,二弟是在為我挽回名聲?”
老登捋捋鬍子:“不錯,這首詩一出,相信沒人再罵你了。”
劉和隨即大喜,對姨娘更加恭敬,一大家子其樂融融,開心得吃飯。
第二日,劉和拿著七步詩跑到薊城詩社,將二弟的詩詞登入。
透過詩社,印了好多份,發行到大漢各州郡。
這首七步詩一經流傳,便在文人中引起巨大反響。
還在絞盡腦汁想詞,準備噴劉和的文人雅士們,紛紛傻眼,這都什麼情況?
苦主咋突然自己反水了,親自為他哥正名?還是用了新文體。
我們這些憤青,到底還該不該繼續噴?
慢慢的,劉和那爛大街的名聲,總算好轉過來,出門不用再擔心被人罵了。
而且,這兩手詩的鬧劇,讓他成為了大漢廣為人知的名人,也算是因禍得福。
公元190年冬,也就是初平一年,劉盛穩定了上黨的局勢,兵馬操練完畢,軍資糧草準備妥當。
趁著冬閒時節,他決定誓師北伐,領兵出征,收復失地,以全大漢國土。
說白了,他就是要搶地盤,只不過,這次是從南匈奴手裡邊搶。
現在,幷州九郡,有八個還在南匈奴手上,淪陷區的百姓,還在水深火熱之中。
好在是,匈奴王於夫羅已經被自己弄死,新的匈奴王還沒產生。
其內部各大勢力,正在為王位歸屬,爭得不可開交,無暇南顧。
此時正是南匈防守虛弱,收復幷州的大好時機,若再等下去,唯恐有變。
出兵前,劉盛在上黨敬天祭祖,釋出討虜檄文,傳告天下。
討虜將軍劉盛,謹以大義佈告天下:
江山板蕩,幷州罹難。賊臣竊命,社稷丘墟。
南匈奴背漢恩,乘隙內侵,陷我幷州八郡,屠我城郭,戮我生民。
烽煙亙千里,白骨蔽平原。婦孺泣於道左,老弱填於溝壑。
豺狼所過,雞犬無存;羯奴之暴,甚於虎兕。
昔我大漢,以仁德懷四夷,曾以金帛結和親,以玉帛賜單于。
匈奴豺狼成性,反覆無常。
乘我中原多故,鐵騎南馳,毀我桑梓,掠我子女。
雁門烽火,上黨塵飛,雲中舊壤,盡為胡庭。
此非獨漢家之恥,實乃天地所不容也!
盛,忝為漢將,世受國恩。目睹山河破碎,黎民倒懸,五內俱焚。
今整飭漢盛鐵騎,誓師北伐,出兵上黨,欲揮戈北向,直搗虜巢。
收我疆土,復我城邑,拯萬民於水火,雪國家之仇恥。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