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和白波軍聯軍,駐守各郡的兵馬,基本上都在三萬以上,其中至少有一萬匈奴騎兵。
而劉盛派出的大軍,每一路都不足兩萬,人數不到人家的一半,可見此戰壓力之大。
這些兵馬,已經是劉盛能拿出來的極限,再多則無法長期供養,維持不住大戰海量消耗。
還是那句話,成與不成,要打過才知道,劉盛還是很相信自己手下將領的。
一路軍主將於禁攻打的太原郡,離上黨距離最近,最先接戰的也是這一路
晉陽城外,汾河南岸,于禁和程普身後,各有五千步卒。
分別是中方營和東方營,兩營兵卒訓練有素,列成兩個巨大的圓形軍陣,想以陣法破敵,彌補兵力不足的劣勢。
每個軍陣,前排刀盾兵半跪在地,楸木盾牌以鐵鉤相連,形成一道高大堅實的屏障。
後排長矛手分兩列而立,一丈多長的矛杆斜指蒼穹,矛尖的寒芒在風中微微顫動。
再往後,是兩圈長刀兵,待刀盾兵和長槍兵出現缺漏時,隨時準備補位。
最後邊,是弓弩手,他們弓弦已拉至滿月,等待攻擊的命令。
每個圓形陣最中心,有五百騎兵,和五百鐵甲兵,嚴陣以待。
這等堅固的圓形軍陣,是漢末罕見的,一般不常用,但能把各兵種的能力發揮到極致,有利於固守營盤。
兩個圓形軍陣之後,是趙雲所領的五千淨世白騎,白花花一片,看著都眼暈。
白騎中,鐵甲騎兵在前,皮甲騎兵在後,都彎弓搭箭,隨時準備攻擊。
騎兵之後,是張揚的攻城營,各種攻城器械林立,遠端攻擊的拋石車、回回炮,首次被推向戰場,矗立在世人面前。
雖然此戰是城外野戰,攻城營兩千兵卒也是能幫上忙的,正在調整拋石車、回回炮的角度,真被給敵人玩把大的。
匈奴大軍這邊,三萬白波軍在前,匈奴騎兵在後,鬆散得站了一大片人,根本沒什麼陣型可言。
有拿木棍的,有拿糞叉的,有拿鋤頭的,還有拿菜刀的,各式各樣,看得於禁直咧嘴。
說好聽點,這叫白波軍,實際上,就是一群沒啥軍事素養的流寇,放下鋤頭就從軍的那種。
這跟劉盛家精挑細選,千錘百煉的百戰強軍,有著本質的區別。
白波軍都瞪大眼睛,一臉驚愕,看著漢盛軍兩個武裝到牙齒的圓形軍陣發愁,這玩意讓我們怎麼攻?還能不能好好打架了?
還有,漢軍步卒後面那白茫茫一大片騎兵是怎麼回事?你們打個仗,還專門挑白馬騎?難道白馬更能打?
就沒見過這樣式的,對面主將絕對腦子有病?不然,就是有錢燒的?
還有更遠處,那一排排高大的木頭架子是幹啥用的?沒見過,真沒見過!
白波軍身後的一萬匈奴主力騎兵,也都一臉懵逼得看著漢盛軍,感嘆中原漢軍強大。
但人數這麼少,看不起誰呢?真當我們匈奴是好惹的?
相比之下,匈奴騎兵雖然戰意濃濃,但裝備就有些簡單了,除了弓弩手、就是長槍手、彎刀手。
他們多數沒有甲冑,十夫長以上穿皮甲,百夫長以上才有一身鐵甲。
從人數上來說,匈奴這邊,是漢盛軍的兩倍還多。
可從裝備上來看,和漢盛軍純粹沒法比,也沒啥陣法陣列可言,更沒有多兵種協同作戰的概念。
看完敵軍陣容,于禁那顆還在打鼓的心,稍稍放下一些。
本以為小主腦抽,給自己派這麼點人來,就要對抗人家四萬大軍,總感覺心裡沒底。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