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邊塞一武夫

第110章 出長安,如魚入大海,廝殺再起!

李輔國躬身領命,臉上無波無瀾,悄無聲息地退出了殿閣,如同一個灰色的影子。

他佈置人手,在東宮範圍內,張開一張無形的防護網,只確保那柄可能從最陰暗處射來的冷箭,無法觸及李驍的身體。

至於那些如毒霧般瀰漫的謠言和即將到來的官方彈劾,則不在他的防護範圍之內。

風暴來得比預想中更快。

吉溫動作極為迅速,不過兩三日,便在常朝之上,驟然發難。

這一日的含元殿,氣氛莊嚴肅穆。

玄宗皇帝李隆基高踞龍椅之上,冕旒垂面,看不清具體表情,但那股掌控天下的帝王威儀瀰漫在整個大殿之中。

文武百官分列兩側,衣冠楚楚,紫、緋、綠、青,官服顏色分明,如同靜默的潮水。

御史中丞吉溫手持玉笏,踏出臣班,步履沉穩,然而一開口,聲音卻陡然拔高,尖銳而激昂,瞬間劃破了大殿的寧靜:

“陛下!臣吉溫,冒死彈劾左領軍衛翊府校尉李驍,犯有三項十惡不赦之大罪!”

聲音在空曠的大殿中迴盪,引得百官紛紛側目,空氣瞬間緊繃起來。

“其一!”

吉溫聲音鏗鏘,如擲金石。

“李驍在涼州任職期間,假借整軍之名,私募甲兵,籠絡死士,其心叵測,形同謀逆,此事有涼州軍中舊人書信為證,信中明確提及所得資金用於此途!”

“其二!”

他繼續厲聲道。

“李驍與突厥降將阿布思部秘密交通,涉嫌將大批軍械,包括明光鎧、勁弩等國之重器,資敵叛軍,此有長安獄中一名原為其麾下士卒,後因不堪其虐而逃亡之人證,可當面呈稟陛下,其親眼所見,絕無虛言!”

“其三!”

“李驍母系乃卑賤胡旋女,出身不正,胡種血脈,性情兇戾殘暴,石堡城之功,疑點重重,或為殺良冒功,或借妖異之術,實不足信,恐欺瞞聖聽,禍亂朝綱!”

他言辭犀利,極力渲染李驍的“危險性”和“罪行”,並適時呈上了所謂“書信”的模糊抄本,以及引用了那名被精心調教過的“死囚人證”的部分證詞。

奏章內容惡毒,細節卻描繪得栩栩如生,彷彿確有其事。

百官之中,響起一陣壓抑的騷動和竊竊私語。

李林甫此刻,才不慌不忙地出列。

他臉上帶著沉痛惋惜的表情,語調沉緩,卻字字千鈞。

“陛下,吉御史所言,雖令人震驚痛心,然邊將勾連外虜,資敵軍械,實乃國朝心腹之大患,陛下勵精圖治,整飭邊備,絕不容此等蠹蟲敗壞綱紀,動搖國本。”

“老臣以為,無論涉及何人,功勳幾何,皆應徹查到底,以正國法,以安天下之心!”

他看似公正嚴明,實則已將李驍的罪名在皇帝和百官面前定性,堵死了迴旋的餘地。

龍椅上,李隆基的面色徹底陰沉下去。

邊事、胡患、軍械流失,無一不是他最為敏感、最為忌憚的神經。

李驍的名字,他因石堡城之功而有印象,甚至頗有幾分欣賞其勇悍,但此刻,這些罪名如同毒針,刺中了他最深的顧慮。

帝王的多疑與冷酷,開始緩緩壓過那一點點惜才之心。

殿內一時寂然,壓力巨大。

就在這片死寂即將吞噬一切時,與東宮親厚的官員,如宰相房琯,終於忍不住出列抗聲。

“陛下,臣以為此事蹊蹺,單憑一待死囚徒之言,數紙無頭無尾,筆跡可疑的抄本,便要定一位剛剛為國立下赫赫戰功的將領如此滔天大罪,豈非兒戲?石堡城之戰,慘烈無比,功勳乃陛下親自嘉許,賞賜猶溫,若此例一開,僅憑風聞構陷便可摧折功臣,恐令前線將士人人自危,寒心徹骨啊!”

此時,另一位權重人物,御史大夫楊國忠,冷眼旁觀了片刻。

他與李林甫素有嫌隙,此刻隱約覺得此事多半是李林甫對付太子的又一手段,出於制衡心理,他並未立刻附和,反而出列,語氣顯得頗為公事公辦。

“陛下,房相所言,不無道理,彈劾之事,關乎邊將清譽與國家法度,證據確需紮實無誤,吉御史所呈人證、物證,似乎,尚需進一步勘驗核實,方可採信。”

他這話,看似中立,實則稍稍緩解了李林甫一方帶來的巨大壓力。

玄宗皇帝的目光在爭辯的幾位重臣身上掃過,陰沉著臉,沉默了許久。

最終,他開口,聲音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此事,交由刑部、御史臺、大理寺,三司會同審理,務必儘快查清虛實,據實奏報,李驍。”

他的目光掃向班列中那個挺拔而孤寂的身影。

“於京中東宮府邸聽候傳問,不得出府半步!退朝!”

沒有即刻下獄,已是多方角力和皇帝一時權衡後的結果。

但“聽候傳問”、“不得出府”,已然形同軟禁。

退朝的鐘聲響起,百官心思各異地緩緩退出含元殿。

李驍站在原地,直到人群幾乎散盡,才在兩名宮廷侍衛的“陪同”下,沉默地向外走去。

陽光照在他年輕的臉上,卻帶不來絲毫暖意,只有一片冰冷的堅毅。

退朝後,東宮密室。

門窗緊閉,唯有李亨,李泌以及心腹宦官李輔國三人。

“火候到了。”

李亨的語氣依舊平淡,但眼神銳利了許多。

“李林甫的殺招已出,三司會審,他的人必然主導,黑的也能說成白的,是時候看看,這李驍究竟值不值得孤伸手撈他這一把了。”

李泌捻著手指,緩緩道。

“破局之關鍵,不在長安朝堂之上的口舌爭辯,吉溫、王鉷既敢出手,偽造的證據鏈必然短時間內難以找出破綻,即便找出,他們也可推脫是調查不周,關鍵在於朔方前線,阿布思叛軍之中,必然確實流入了部分唐制軍械,否則此構陷便無從談起,需立刻找到這批軍械的真正來源,反向證明絕非經李驍之手流出。”

他看向李亨,目光清亮。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