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昭烈謀主,三興炎漢

第360章 朕與曹操不同,若不能為兄弟報仇,

章武五年,秋。

洛陽,朝廷。

“報——”

“郃將軍凱旋,已至宣陽門外!”

傳令兵的聲音穿透大殿,文武百官聞言,無不面露喜色。

劉備撫須微笑,對身旁的李翊道:

“子玉,上庸三郡既復,我大漢疆土又增一分矣。”

李翊含笑答道:

“陛下洪福齊天,張將軍勇冠三軍,此乃天佑漢室之兆。”

不多時,殿外傳來整齊的腳步聲。

張郃身著染血的鎧甲,大步走入殿中。

身後親兵捧著曹軍大將的首級與繳獲的魏軍旌旗。

行至御階前,張郃單膝跪地,抱拳高聲道:

“臣張郃,幸不辱命,收復上庸三郡。”

“斬魏將曹仁於此,特來複命!”

曹仁之死,絕對是意外之喜。

便是張郃自己定下的戰略目標也僅僅是收復上庸三郡而已。

萬沒想到,居然能夠陰差陽錯殺死曹魏宗室大將的前二人物。

劉備離座而起,快步下階,親手扶起張郃。

拍了拍他的肩膀,稱讚道:

“儁乂真乃朕之韓信也!”

他轉身對侍從道,“去,速取朕的錦袍來!”

侍從捧來一襲繡有金線的錦袍,劉備親自為張郃披上。

張郃受寵若驚,再拜道:

“臣不過盡人臣之本分,何勞陛下如此厚待?”

劉備執其手說道:

“卿率偏師深入敵境,不僅收復失地,更斬曹魏大將。”

“此功當封車騎將軍,增邑千戶!”

此言一出,朝中大臣無不小聲驚呼。

此戰張郃的戰功確實亮眼。

不僅實打實地為國家收復了極為重要的東三郡。

更是斬了曹魏軍事大將。

雖不是被張郃、漢軍直接斬殺。

但曹仁確確實實是死在了與漢軍的交鋒中。

此人,也算是漢軍的勁敵了。

先後跟漢朝的關羽、李翊、張郃交過手。

甭管戰果如何,其實打實地給漢軍增加了不少麻煩。

劉備恨之入骨,早就欲殺之而後快。

他本是性情中人,今張郃殺之,當然毫不吝嗇官爵封賞。

而以張郃的戰功,也的確實打實地配得上這份榮譽。

眾文武的目光紛紛落在張郃身上。

有的喜、有的憂、有的妒。

但不管是誰,大家心裡邊兒都明白——

漢朝軍事大臣裡,一顆新星真正冉冉升起。

這是劉備樂意看到的局面。

他巴不得軍功大臣百花齊放。

道理很簡單,

如果你身邊只有幾個權臣,那他們可能不會聽你的。

可如果你身邊有很多個權臣,那他們肯定會聽你的。

這便是帝王的平衡之術。

劉備很樂意看到張郃去消化李、關、張不能再消化的軍功。

他巴不得有更多像張郃這樣的人出來,進一步為國家分攤功績。

群臣齊聲道賀,張郃再三拜謝。

禮畢,劉備環視眾臣,忽而斂容問道:

“曹仁既死,魏國可有異動?”

曹仁畢竟是曹魏宗室大將,又是曹操的手足兄弟。

劉備很擔心魏國接下來會展開一系列的軍事報復,所以打算提前做好準備。

要知道,漢朝在雍涼地區的軍事力量是比較薄弱的。

這跟歷史上的曹魏很像,

因為那地方太偏僻了,交通不便,運輸成本高。

出於成本考慮,只會在關中地區屯駐足夠防守的基本人數。

如果遇著情況緊急,才會從中央增派人手。

如果長期在雍涼屯駐大量兵馬,那生產勞動就會荒廢。

即便是如今的齊漢也扛不住。

荀攸出列,拱手答道:

“稟陛下,據蜀地細作來報——”

“曹操聞曹仁死訊,僅令蔣濟代領其部曲。”

“另調兵增援漢中,加固城防,未見大舉報復之舉。”

劉備聞言,眉頭微蹙,緩步回到案前坐下,手指輕叩案几。

殿中一時寂靜,只聞炭火噼啪之聲。

良久,劉備喟然長嘆:

“曹操,真吾敵手也!”

群臣不解,紛紛問道:

“陛下何出此言?”

劉備目光深遠,似在追憶往昔:

“若朕損失一手足兄弟,那朕必盡起傾國之兵,為兄弟報仇雪恨。”

“然曹操痛失宗室大將,竟能隱忍不發。”

“此等定力,非常人所能及。”

說著,他目光雖看向群臣,實則是在瞄向李翊。

彷彿在向好友,推心置腹地感慨:

“不怕諸位愛卿笑話。”

“朕若不能為兄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

“但朕也知道,這樣做,是讓整個國家揹負朕一人的私仇。”

“好在此事並未發生,幸甚至哉!”

劉備再次目光看向李翊。

彷彿覺得,如果沒有李翊,他的兄弟真的有可能會遇害似的。

這並不是劉備妄自菲薄。

正如他時常對張飛說的話——

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

所以歷史上的劉備對張飛的死一點兒也不意外。

待聞得其死訊後,只是感慨一句,“飛死矣。”

而今,他的手足兄弟們包括李翊在內,大家都還在一朝共事。

這令劉備已經非常滿足了。

“陛下,如今曹仁身死,魏國政權動盪。”

“興許這是伐魏的大好時機,臣請出兵伐魏!”

陳群出列諫言,力勸劉備趁著魏國損失一員軍事重臣的良機,一舉滅魏。

然而,劉備卻意興闌珊地揮了揮手。

“如今我朝方復東三郡,兵士疲敝,不宜再大動干戈。”

“況曹操往漢中增兵,顯然是已做好準備。”

“伐魏一事,須從長計議。”

“陛下,機會難得。”

“今不去取,將來數年,恐都不易再取!”

“好了!”

劉備揮了揮手,示意陳群退下。

他頓了頓,聲音低沉,“傳朕旨意,令督關中兵馬的馬超加強散關、潼關的防務。”

“若無朕手諭,不得擅自對魏國用兵。”

“另,著徐晃領精兵三萬,駐守宛城。”

“臣等遵旨!”

眾臣齊聲應諾。

劉備這個安排,顯然是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他都不打算對魏國用兵。

曹仁身死,如折曹操一臂。

可饒是如此,曹魏依然有著雄厚的底子。

尤其中原大戰時,曹魏從河南、關中搶走了大量的人口。

這都為曹氏在蜀地的統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憑藉蜀道之險,漢軍目前想要伐滅魏國需要發出極其慘痛的代價,且不一定能夠成功。

這對於一個新興的大一統政權而言,不是件容易的事。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劉備今年已經五十五歲了。

不是他的雄心壯志被歲月磨平了,而是單針對劉備個人而言。

他有著比滅魏、滅吳更加重要的事情要做。

什麼事情呢?

不妨參考一下歷史上的得隴望蜀。

歷史上的曹操在打下漢中之後,司馬懿與劉曄都曾建議曹操。

漢中是益州咽喉,應該把握好這個機會,一舉滅掉蜀地。

可曹操卻回覆說,“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

意思是我都已經有隴右,怎麼能夠貪心再去想蜀地呢?

這本是劉秀的典故,但人家原話說的是:

“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

意思是我得了隴還想要蜀,暗示手下人要繼續為我努力。

曹操把意思顛倒過來,對於蜀地的態度就是緩緩吧。

我已經老了,得歇一歇。

後來之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由於曹軍沒有第一時間入蜀,劉備不僅成功奪取益州,並穩固了那裡的統治。

併成功奪取漢中,打出了雪一生之恥的漢中之戰。

因為曹操的這次“得隴望蜀”行為,使得其成為了後世無數次詬病他的重要材料。

後世都覺得曹操沒腦子啊,當時第一時間打進益州,這天下不早就是你的了嗎?

然而,曹操卻明白他有著比入蜀更重要的事情。

十二月,曹操自南鄭返回,留夏侯淵守漢中。

五月,獻帝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以天子禮樂祭祀天地。

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王子皆為列侯。

217年,三月,曹操重新與孫權締結姻親關係,確定了對吳的緩和政策。

四月,天子命曹操設立天子旌旗。

十月,天子命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

以魏國中郎將曹丕為魏太子。

至此,曹操的配置與漢獻帝全部一樣了。

這便是對曹操而言,比入蜀更加重要的事。

奮鬥了一輩子,他得把這份家業合法化,鞏固住。

並保證兒孫能夠接到。

如今的劉備也同樣如此,

他奮鬥了一輩子了,他已經完成了“三步走戰略”中的第一步——家業合法化。

現在他需要完成第二步,鞏固住。

以及最重要的第三步,讓自己的兒孫能夠承繼住這份家業。

老頭今年已經五十五了。

入蜀這種放眼整個歷史都是高難度的工作,老劉實在沒有多餘精力去折騰。

他現在更想做的是,讓自己的家業能夠穩住,傳承下去。

這一點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劉禪比歷史上的曹丕要接手的家業還要大。

而且曹丕的開國功臣都是夏侯曹等宗室,有天然的血緣紐帶。

而劉備開國,用的全都是異姓功臣。

這幫人和劉備一起奮鬥,建立了利益關係網。

但從小養在深宮裡的劉禪卻並沒有跟他們有更多往來。

此外,李翊奉行打擊世家大族的政策。

尤其如今國家政權趨於穩定,李翊改革後的刀斧,幾乎刀刀砍向世族。

這種提前宣戰的模式,

劉備也沒有信心在他有生之年能夠看到,完全戰勝世家大族的一天。

畢竟它已在漢朝橫行了四百多年。

未來的挑戰很艱鉅,劉備現在能做的,就是為劉家後人鋪路。

現在確實是一個難得入蜀的好機會,但劉備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退朝後,劉備並未急著回宮歇息。

而是負手立於殿前,望著漸散的群臣,目光深邃。

他微微側首,對身旁侍立的小黃門吩咐道:

“去傳關興、張苞、趙統、許儀四人,至偏殿見朕。”

小黃門躬身領命,剛要退下,劉備又似想起什麼,問道:

“李相何在?”

“回陛下,李相方才與荀先生一同出宮議事去了。”

劉備略一沉吟,頷首道:

“既如此,不必喚他了,去吧。”

不多時,關興、張苞、趙統、許儀四人依次入殿。

他們皆身著戎裝,英氣勃發,雖年紀尚輕,卻已顯名將之風。

“臣等叩見陛下!”

四人齊聲行禮。

劉備抬手示意他們起身,目光一一掃過,眼中滿是欣慰。

“好好好,你們都很好……”

劉備撫須而笑,眼中卻閃過一絲感慨:

“爾等父輩隨朕征戰半生,如今都已鬢生華髮,朕亦年近六旬。”

“所幸見爾等成才,足慰平生。”

“記住,這將來遲早是屬於你們的。”

“朕還有你們的父親,終會老去。”

“而你們,正是朝氣勃發之時,路還長著呢。”

四子聞言,俱是拱手,恭敬道:

“臣等願效死力,以報效陛下!”

正說話間,殿外傳來腳步聲,李翊趨步入內。

見劉備與諸將子敘話,微微一怔,隨即行禮:

“臣不知陛下在此議事,冒昧打擾。”

劉備笑道:

“子玉來得正好。”

“朕正與幾位小將閒談,說起上庸之戰。”

他環視一週,忽而問道:“咦,怎麼不見令郎?”

“朕記得他不是也參加了此次征伐上庸的戰事麼?”

“怎麼張郃上奏的戰表中,不見令郎名諱?”

李翊面色微變,躬身道:

“犬子駑鈍,不堪造就,故臣未遣隨軍出征。”

“兼之近日又染微恙,便未隨臣入宮。”

劉備目光深邃,凝視李翊片刻,方道:

“……子玉過謙了。”

“朕記得李治那孩子,去歲在御前論兵法,頗有見地。”

“朕觀二代子弟中,令郎才學最是出眾。”

“何況……”

他略作停頓,“治兒與阿斗是表親,正當多親近才是。”

劉備雖與李治接觸不多,但他認為此子頗有獨到見地。

內心裡覺得二代裡面李治是最優秀的。

何況李治與劉禪還有表親關係,劉備巴不得李治能夠崛起,成為將來的國之重臣。

畢竟鞏固皇權的三條大腿裡面,外戚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李翊額頭微汗,低聲道:

“陛下厚愛,臣實在惶恐。”

“待犬子病癒,必帶他入宮請安。”

劉備看出李翊不願多聊自己的兒子,遂不再多言。

只是輕輕頷首,轉而吩咐小黃門道:

“傳太子來!”

不多時,劉禪入殿。

見眾人齊聚,略顯拘謹。

劉備招手道:“阿斗,來見過你幾位兄長。”

劉備刻意避開“太子”名諱,反而是以一種攀交情的方式,讓劉禪跟他們交往。

劉禪上前,正要行禮,關興等人連忙避讓:

“太子不可!”

“君是君,臣是臣。”

“君臣之禮法,不可廢也。”

劉備將關興的行為盡收眼底,暗歎這孩子不愧是雲長教出來的。

果然知道禮法。

待有了這項舉動之後,劉備才上前按住關興肩膀,笑道:

“……興兒勿拒。”

“朕與爾父結義時曾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今日讓阿斗以兄禮待爾等,正是全朕當年之義。”

劉禪會意,對四人一一作揖:

“關兄、張兄、趙兄、許兄。”

四人連忙還禮,口稱“不敢”。

劉備見狀大笑:

“好!好!日後朝堂之上是君臣,私下裡便是兄弟。”

他拍拍劉禪後背,“阿斗,你要多向幾位兄長請教武藝兵事。”

“日後但有難處,也莫獨自扛著,也多向幾位兄長尋求幫助。”

劉備這不經意的一句話,卻是將自己的畢生所學教給了他。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