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昭烈謀主,三興炎漢

第373章 起二十萬大軍,五軍伐吳

章武六年秋九月丁未。

洛陽皇宮德陽殿內,晨曦初照。

劉備端坐皇位之上,冕旒垂面,神情肅穆。

階下文武分列兩側,文官以首相李翊為首。

武將以漢壽公關羽居先,皆肅立待命。

“眾卿平身。”

劉備抬手示意,聲音沉穩有力。

“今日召諸卿前來,乃為商議南征孫吳之事。”

“子玉,可將內閣所擬章程詳細道來。”

由於滅吳的戰略計劃,是一項非常大的工程。

所以花了將近一季的時間,才將之敲定。

滅吳的計劃是在夏初提的,直到近中秋內閣才擬出具體的滅吳章程。

因為其動員的兵力、甲冑、器械,以及戰後的百姓安撫,都是一個龐大的工作量。

相李翊出列,手持象牙笏板,深施一禮:

“臣遵旨。”

他轉身面對眾臣,展開手中竹簡。

“自陛下龍興以來,已歷六載。”

“今國勢日盛,兵精糧足。”

“正當興兵南下,掃除吳寇,復我大漢舊土。”

殿中頓時一片肅靜,唯有李翊清朗的聲音迴盪。

“臣與兵部、戶部諸公反覆核算,伐吳需調大軍二十萬。”

“其中河北出兵三萬,淮南出兵八萬,再從青徐地區徵調兩萬人。“

“豫州出兩萬人,荊州出五萬人。”

伐吳之戰,畢竟是以水戰為主。

所以主力還是從淮南與荊州調。

河北軍、河南軍、青徐軍更多是打輔助。

而關中軍由於要防備曹魏,所以不敢調動。

必須得留在那裡拱衛京畿。

可饒是如此,二十萬大軍,依然是一場耗費巨大的征程。

就在李翊話方一落下,麋竺便執笏出列,寬大的朝服袖口隨著他的動作微微顫動。

“陛下,臣有本奏。”

麋竺聲音沉穩卻透著凝重。

“首相所言二十萬大軍,按制需配四十萬民夫轉運糧草。”

“以當前國庫所儲,恐難支應如此浩大之役。”

殿中頓時一片譁然。

劉備眉頭微蹙:

“子仲可詳細道來。”

麋竺展開手中賬冊,指尖在密密麻麻的數字間遊走。

“按每人日食五升計,二十萬大軍日耗糧萬石。”

“若加上民夫,則日耗三萬石。”

“遠征江東,往返至少半年,需糧五百四十萬石。”

“而當前各地官倉存糧合計不過四百萬石,尚有百萬缺口。”

唔……

饒是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可當聽到伐吳所需的糧草後,劉備還是忍不住暗自咋舌。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二十萬人吃馬喂的正規軍,其所耗費的糧草那必然是一個天文數字。

這主要還是因為古代的糧食,不能夠長期儲存。

又沒有超長保質期的罐頭類食品。

麋竺頓了頓,抬眼望向李翊。

“且四十萬民夫非小數,去歲青徐大旱。”

“荊州又是新附不久,若強行徵調,恐傷農事根本。”

“依臣估算,即便即刻著手,也需到來年開春方能備齊。”

李翊不慌不忙,說道:

“子仲所慮極是。”

“然正因如此,春季出兵反得天時。”

他轉向劉備,“陛下明鑑,江東春汛未至。”

“江水尚淺,利於我軍舟師行動。”

“且春耕未始,民力可盡數徵調,不至耽誤農時。”

這……

魯肅有些遲疑,已插話道:

“若按李相的意思。”

“等待春耕後方才用兵,則秋收前難返,豈不兩誤?”

“這是必要的犧牲,打仗又豈有不耗量的。”

“倘若事事都顧及兩全其美,反會受到掣肘。”

李翊直言解釋。

打仗本來就是傷國傷本傷民的。

要按《孫子兵法》的理論,孫武是堅決反對打仗的。

他的觀點是能不打仗就不要打仗。

如果非打不可,那一定要往死裡打。

中間不管付出的代價有多大,都是應該的。

因為在孫武看來,你一旦跟別人打起來了,那你就已經是輸家了。

如果你接下來打贏了,那你只是輸的更少而已。

所以李翊也是這個觀點,

既然已經決定伐吳了,那就竭盡全力。

至於中間需要調動的民夫、傷到的民本,都是不可避免的。

劉備敲了敲案几,說道:

“……好了,既然如此,那即刻照李相所議之事辦理。”

“爭取明年開春,徵調到四十萬民夫。”

“好了,若無別的事,諸位都退下吧。”

退朝後,暮色漸沉。

洛陽皇宮的廊柱在夕陽下投下長長的影子。

劉備遣退左右,獨留李翊在宣室殿議事。

“子玉啊,“劉備輕撫案上竹簡,語氣似閒談卻暗含深意、

“伐吳資費雖已敲定,卻還有一事未定。”

“愛卿可知朕所指何事?”

李翊目光微閃,執禮回道:

“陛下深夜相召,莫非是為伐吳主帥人選?”

劉備眼中精光一閃而逝,含笑點頭:

“……子玉知我。”

“此次伐吳,朕調動河北、河南、青徐、荊州、淮南五軍,合計二十萬之眾。”

“五軍統帥各有所長,卻需一人總領全域性。”

“否則出現將帥不合之事,反倒容易出事。”

“只是你也知道,伐吳一事牽扯到了許多人的利益。”

“這主帥人選,尤其得慎之又慎。”

“故朕適才沒有在朝堂上說這件事,單獨留下你。”

“就是想聽聽你的意見,說說看罷。”

“愛卿以為,誰是這次伐吳的最佳人選。”

李翊緩步至殿側江東地圖前,手指劃過長江沿線。

“伐吳之戰,以水軍為先。”

“故主力必然是荊州軍與淮南軍。”

微微一頓,又接著補充道:

“荊州軍黃漢升老當益壯,淮南軍陳元龍深諳水戰,此二人確為伐吳主力。”

“只是……”

“只是什麼?”

劉備目光如炬。

“黃老將軍雖有萬夫不當之勇,只是年過七旬,恐不足以統領五軍。”

李翊話說的很委婉。

說黃忠年紀大了,恐怕沒有精力能夠同時管轄五軍了。

但劉備其實知道,李翊想表達的意思是老黃忠根本不能服眾。

說白了,黃忠加入的時間很晚,全靠劉備捧他。

儘管後面確實有陣斬夏侯這樣的赫赫之功。

但說難聽點,劉備麾下那些將軍哪個不是立有赫赫之功的?

單論累積的功績,比你黃忠有過之而無不及。

畢竟他們比黃忠多打了很多年。

後期也沒有那麼多戰役可以打了。

況且黃忠年紀確實是大了,七十多的人了。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萬一黃忠在前線真有個閃失,那南征軍士氣不立馬崩了嗎?

古人可是很迷信的,出征死主帥,非常不吉利。

更別說臨陣換帥是兵家大忌了。

“那從河北軍、河南軍、青徐軍裡面選呢?”

劉備刻意避開淮南軍,其心中所憂,溢於言表。

李翊沉吟半晌,緩聲道:

“青徐軍主帥是臧霸,他雖然也是功名赫赫,但恐怕很難讓五軍心悅誠服。”

“河南軍呢?”

“河南方經重創,本就不是伐吳主力。”

“讓河南軍當主帥,如何使眾軍士信服?”

“河北軍?河北軍有沒有可能?”

“河北軍也不是伐吳主力,況河南軍素來與河北軍不睦。”

“真讓河北軍當了主帥,河南人又有不高興了。”

河南軍河北軍的矛盾,是歷史遺留問題。

最早在袁紹手下,他底下的黨爭主要就是河南士人與河北士人的內鬥。

後來曹劉盟軍伐袁,官渡一役,殺了近二十萬河北人。

當時河北人可以說是把河南人恨透了。

李翊也是經過多年的努力,才在河北慢慢站穩腳跟的。

又是給河北人免徭役、免田賦,又是以袁家女婿自居,討好袁氏門生故吏。

好不容易讓河北人接受了自己,接下來又爆發了一統中原的河南大戰。

當時曹賊這個畜生,大量強徵河南民眾。

拿他們當炮灰,想著就算打輸了,也能夠摧毀河南的戰爭潛力。

這就導致河北人又殺了不少河南人。

只能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聽到這兒,劉備上下打量一眼李翊,意味深長地問道:

“子玉,你有沒有想過重新出山呢?”

話落,又覺得用詞不當,改口道:

“或者說,你有沒有考慮過南征呢?”

李翊搖了搖頭,笑著說道:

“……我已經離開軍隊六年多了。”

“可你若是出戰,五軍必然心悅誠服。”

劉備一臉誠懇地說道。

作為內閣第一首相,凌煙閣功臣第一人。

李翊不論是功績、資歷、還是威望,都是群臣中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更別提李翊人緣兒還很好了,跟大部分軍隊首領關係都錯的不錯。

縱然有那麼幾個不服他的人,資歷擺在這兒。

你縱使有氣,也沒處撒。

李翊卻搖了搖頭,提醒劉備道:

“陛下似乎忘記了還有一人。”

劉備眉頭一皺,嘆氣道:

“愛卿說的是元龍吧。”

“元龍豪氣,天下聞名,朕亦甚愛齊才。”

“他又為朕守了二十多年的邊境,勞苦功高,朕是真的不想虧待他。”

“只是……唉!”

“你也知道,若只是陳元龍一人還好,朕必然能夠善了。”

“可在元龍背後,還有一整支淮南軍。”

“還有不計其數的江南人指著他吃飯。”

“這人牽扯的一多,事情就會變得複雜。”

“若牽扯的利益一多,事情就會變得嚴峻。”

“朕一直沒能收回江南的兵權,若再使元龍吃了這吞併江南的頭等功,只怕事情就會更加難辦。”

“一邊是兄弟,一邊是江山社稷。”

“朕夾在兩者之間,也甚是為難吶。”

一般像這種話,是不太好放在明面上說的。

劉備居然坦白說了出來,可見他是真的被逼急了,實在沒辦法了。

這才不得已,來聞訊李翊的意見。

其實真要說的話,河北勢力的威脅遠比淮南要大。

但李翊主動上交了河北的地方權力。

他現在也僅僅只是名義上的河北老大。

即河北的門生故吏,包括張郃這些河北將領都認他。

所以是名義上的河北老大。

但河北的地方權力,是已經被劉備收回中央的了。

現在就江南問題比較棘手,

陳登還保持著劉備當諸侯時期的“封疆大吏”特權。

以前群雄割據,諸侯混戰時,可以有“州牧”這種封疆大吏。

但現在王朝建立,這種封疆大吏就有點威脅中央集權了。

只不過江南還沒滅掉,不論是陳登還是劉備都可以不上交或不收回江南的大權。

同時,劉備自己也不想被後世人指責他卸磨殺驢。

所以江南之功,劉備不想讓陳登當主帥。

並非是討厭他,恰恰相反,劉備是真的想保護陳登。

不想讓他的風浪越卷越大。

李翊心領神會,近前低聲道:

“臣有一策,或可解陛下之憂。”

“講。”

“可在五軍之上,另設“五軍都督”一職。”

李翊手指在地圖上畫出一個無形的圈子。

“五軍統帥仍各領其兵,但重大決策需聽都督節制。”

“都督只管戰略大略,不干預具體戰術。”

“如此既可統一號令,又不至挫傷各將銳氣。”

五軍都督的設立,它有點類似於司馬昭定的滅蜀系統。

司馬昭滅蜀時,出動了四路軍馬。

雍州刺史諸葛緒,徵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魏興太守劉欽。

這幾位將領彼此牽制,互不統屬。

而他們全部直接歸司馬昭指揮,沒有上下統屬關係。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有效杜絕某位將領缺乏監督,兵權集於一身的情況。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