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昭烈謀主,三興炎漢

第363章 倘若朕未遇著先生,而是先遇孔明,

諸葛亮與張紘來到亭中。

遠處港口帆影幢幢,商船往來如織,將交州特產運往四方。

“子綱,就在上月,蜀地又有使者來交州。”

“求購蔗糖百石。”

諸葛亮拿著竹簡在手裡晃了晃,好似炫耀一般講給張紘聽。

“此乃本月第三批求糖使者矣。”

“子綱以為曹丕為何如此嗜糖?”

張紘略作思索,答道:

“聞魏王宮中糖品不絕。”

“蜀主曹丕尤愛西國葡萄、甘蔗原汁、石蜜、飴糖等甜物。”

“日飲數升,此乃口腹之慾耳。”

“非僅如此。”

諸葛亮微微一笑,將糖塊置於案上。

“來交州之前,亮夜觀天象。”

“知南方有物可以興邦。”

“今至交州,方知此物乃甘蔗也。”

園中芭蕉葉隨風輕擺,遠處傳來碼頭勞工的號子聲。

諸葛亮示意侍從取來地圖,鋪展於石案之上。

又喚張紘至近前,對他言道:

“子綱且看,交州地氣溼熱,適宜甘蔗生長。”

“自秦漢以來,此地糖業已有根基,只是未成氣候。”

“交州本是瘴氣之地,為歷代君王所棄之。”

“然亮來交州數年,以為此地大有可為。”

他手指劃過幾處郡縣。

“若能集民力廣植甘蔗,建坊製糖,其利幾何?”

諸葛亮有著非常開明的經濟觀。

天才之所以稱之為天才,就是他能夠因地制宜。

在蜀地,他能夠發展蜀錦產業。

然後為蜀漢打造了類似於佈雷頓森林體系的蜀錦貿易。

為羸弱的蜀漢創造了大量的外匯,也為北方事業積累了資本。

如今,來到了更加窮困,更加偏僻的交州。

諸葛亮也並未放棄開發此地。

經過大量的實地考核,他認定此地適合發展糖類產業。

作為一個政治家,諸葛亮也有著敏銳的商業嗅覺。

要知道,漢朝的糖類產品,如曹丕最愛的石蜜可是當時的稀罕物。

曹丕曾下詔對群臣說:

“南方有龍眼、荔枝,寧比西國葡萄、石蜜乎?”

這其中的用意,其實是為了貶低吳國。

嘲諷南方之物並無稀罕之處,遠不及西域來的進口貨。

為了讓吳國長長見識,曹丕還特地給孫權送去石蜜五斛、鮑魚千枚。

以彰顯魏國財物之豐富。

事實上,在古代社會,糖類等甜食一直都是非常稀有的物資。

所以自古以來,飲食重甜的地區,那必然當時的富足之地。

這其實也蘊含了炫耀的意味。

比如“甘蔗劍聖”曹丕,就很喜歡吃這種能嚼出甜水的食物。

它也受到當時很多富貴公子們的喜愛。

更典型的例子其實是骷髏王袁術。

袁術愛糖如命,吃個飯都要拿蜜糖來拌飯。

這既是因為他喜歡吃糖,同時也是為了炫耀自己四世三公的貴族身份。

因為大部分情況下,糖類只有貴族才吃得起。

當時的甘蔗主產地就是交州。

但是交州不論是甘蔗產業亦或者是製糖業都沒有發展起來。

主要還是在這個重農抑商的社會,統治者永遠是農業優先,使其佔據主導地位。

但諸葛亮的思想更加開明,尤其還有李翊在幽州發展的毳貨產業珠玉在前。

這便使得諸葛亮更加沒有了顧忌,一到交州便開始佈局。

直到政權穩固,且勞動力、工具、工坊等底子打的差不多後,正式打算施行。

張紘聞言皺眉,沉吟道:

“使君欲興糖業,自是可取。”

“然為何偏要將糖銷往蜀地?”

“曹氏乃我大漢之敵,資敵以糖,豈非養虎為患?”

諸葛亮聞言大笑,羽扇輕點張紘肩頭:

“子綱只見其一,未見其二。”

“吾有數利,君且聽之。”

他起身踱步,衣袂飄飄:

“其一,蜀地山險路遙,物產不豐。”

“曹丕既嗜糖如命,必不惜重金求購。”

“我以糖易其金銀銅鐵,充實府庫,此所謂‘外匯’之利也。”

“外匯?這何謂外匯?”張紘面露疑惑。

“即他邦財貨入我囊中也。”

諸葛亮解釋道,“李相爺在漁陽發展毛皮,後著作一書,書裡便提到了外匯一詞。”

“我聞魏司馬懿也曾研讀過此書,便發展了蜀錦產業。”

“我想他也是想為魏國創造自己的外匯,以賺我大漢之錢幣罷?”

又是李相爺?

張紘知道李翊的名聲,但關於他的事蹟太多,張紘也知不全。

沒想到,哪裡都能看到他的影子。

諸葛亮的話還在繼續。

“其二,我交州與林邑、扶南諸國通商,貨殖流通。”

“今製糖工藝日精,產出倍增,需尋傾銷之所。”

“蜀地人口百萬,正是絕佳市場。”

所謂一竅通百竅。

諸葛亮本就有著遠超本時代的先進經濟學觀。

而在研讀過李翊的經濟學卓著後,加之有幽州的例子模板為案例。

諸葛亮便似打通任督二脈一般,對經濟學有了更加開明的理解。

這個層次,張紘作為傳統士人肯定是理解不了的。

他仍不放心地說道:

“使君此言雖善,然助長敵國,終非良策。”

諸葛亮目光炯炯,朗聲道:

“子綱何其固也!”

“豈不聞‘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今我以糖為媒,漸控蜀地民生。”

“假以時日,蜀人食糖成習,離我交州糖則生活難繼。”

“屆時,經濟之繩,更勝刀兵之利。”

他從案上取出另一封竹簡,遞與張紘。

“吾已命人詳查蜀地糖價、銷量、以及運輸路線。”

“可擇精幹商賈,組建‘交糖行會’,壟斷蜀地糖市。”

張紘展卷細讀,見其中詳列定價之策、運輸之法。

甚至包含在蜀地設坊加工之謀。

不禁感到歎服:

“使君深謀遠慮,紘不及也。”

然朝廷若知我交州與魏通商……”

“此事吾已提前上表請奏過天子。”

諸葛亮從容道,“陛下聖明,知經濟之戰亦不可廢。”

“況洛陽重建需錢糧,交州糖稅正可解燃眉之急。”

“退一萬步講,如今朝中主政的是李相爺。”

“相爺向來向來開明,一定會無條件支援此事。”

此時,侍從來報:

“啟稟使君,扶南國使者攜香料百斤求見,欲換蔗糖。”

諸葛亮頷首:

“請其稍候。”

又轉向張紘,“子綱且看,外商絡繹而至。”

“交州已成南方商貿樞紐。”

“若再得蜀地市場,則財源滾滾,民生富足。”

“屆時練兵造船,皆有餘力矣。”

張紘醍醐灌頂,恍然大悟道:

“使君之意,是想以糖業養兵備武?”

“……然也。”

諸葛亮遙望北方,“曹丕在蜀,據險而守。”

“強攻難下,不如緩圖之。”

“經濟滲透,民生依賴,待其國用匱乏。”

“民心思變,再興王師,可事半功倍。”

說著,諸葛亮緩步走入園中,來到一株新植的甘蔗樹前。

以手輕輕撫摸,慨嘆道:

“此物看似平常,卻是利器。”

“吾將使交州糖香飄四海,金銀如江河匯流。”

“不出十年,蜀地糖價將由我定,民生將賴我供。”

“此乃不流血之徵伐也。”

“使君計策雖好,只恐不易行。”

張紘雖然理解了諸葛亮的經濟戰思維。

但在他看來,只憑糖類傾銷蜀地市場,就想拿捏住蜀地的經濟命脈。

那是相當困難的。

但諸葛亮在交州這幾年,又豈是混混度日的。

只見他微微一笑,“子綱且隨我來。”

在諸葛亮的帶領下,一行人出了蒼梧城外。

一間新設的糖坊依河而建,水車轉動,帶動石碾研磨甘蔗。

坊內熱氣蒸騰,工匠們正將熬煮的糖漿倒入陶模。

待其冷卻後,便成晶瑩如冰的糖塊。

諸葛亮手持羽扇,領著長史張紘步入工坊,笑道:

“子綱,今日請君一觀我交州新制之物。”

話落,又對隨行而來的蔣琬、廖化、劉磐等一眾交州大員說道:

“公等齊來,可一併觀之。”

眾人環顧四周,見坊內工匠正在忙碌著。

糖漿翻湧,甜香四溢。

蔣琬不由讚歎道:

“使君治交州短短几年,竟已興此大業,實乃民生之福。”

諸葛亮微微一笑,自架上取下一小袋糖,取出幾粒分發給眾人。

“諸公且嘗之。”

張紘接過糖粒,見它潔白如雪,晶瑩剔透。

與尋常蔗糖大不相同。

他拈起一粒放入口中,頓時甜香滿溢,不由驚歎:

“此糖甘美遠勝石蜜!使君,此乃何物?”

諸葛亮輕搖羽扇,道:

“此乃吾改良蔗糖所得,因其色白如霜,故取名‘霜糖’。”

作為一個發明家,來到了交州,發現此地有著製糖的工業潛力後。

諸葛亮便已有了改良原來石蜜的想法了。

他一直視李翊為榜樣。

想著,當初李翊以一手精鹽製法,壟斷市場,崛起于徐州。

如今,他又何嘗不能發明白糖,崛起於交州呢?

張紘細細品味,感慨道:

“昔年石蜜已是珍品,價比黃金。”

“而今此霜糖卻更勝一籌,若能行銷天下,必獲巨利!”

諸葛亮頷首,沉吟道:

“石蜜雖貴,但製法粗陋,甜味不純。”

“吾在交州反覆試驗,終得此法。”

“可使蔗糖脫色提純,成此上品。”

眾人齊聲讚歎:

“使君博學多才,竟連製糖之術亦能精研至此!”

“交州能得使君,實乃交州子民之福也。”

諸葛亮輕搖羽扇,笑道:

“治國之道,在於富民。”

“交州地廣人稀,唯有興工商,方能富庶。”

“吾欲廣設糖坊,專產此霜糖。”

“然後銷往蜀地、江東,乃至海外諸國,必能得獲巨利。”

蔣琬點頭稱是,但又遲疑道:

“使君,此霜糖製法精妙。”

“可若貿然外傳,恐被他人學去,反失其利。”

諸葛亮目視遠方,緩緩道:

“……公琰所慮不無道理。”

“然精鹽乃國之重器,關乎民生軍需,故需封鎖其技。”

“而霜糖不同,它終究是享樂之物。”

“即便洩露製法,亦無大礙。”

張紘在一旁不解地插嘴問道:

“使君何出此言?”

“若蜀地魏人亦能製作霜糖,豈非自斷財路?”

諸葛亮微微一笑:

“子綱且細思——”

“霜糖雖可仿製,然其原料是甘蔗。”

“此物卻唯我交州盛產。”

“即便蜀人學會製法,仍需從我交州購蔗。”

“若天下糖商皆賴我交州供料,則我握其命脈,隨時可斷其源。”

諸葛亮解釋地很清楚了。

霜糖與精鹽不同。

精鹽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所以需要封鎖技術。

但白糖它到底是貴族享樂之物,更多是一種消費品,沒必要封鎖技術。

何況我們要大力在交州鋪設糖坊,就很難保證技術不被洩露。

畢竟這東西需要大規模生產,才能大量對外傾銷。

當然最重要的是,白糖它的原料是甘蔗,而甘蔗的產地是我交州。

交州的甘蔗日照充足,糖分含量高。

即便蜀地魏人得到了制白糖的技術,也只能從我交州進口原料。

眾人聞言,恍然大悟:

“使君之意,是先讓蜀地糖業興盛。”

“待其依賴我交州原料,再一舉扼之?”

諸葛亮點了點頭,唇角勾起一抹淺笑:

“正是。”

“吾欲使蜀地糖坊遍地,人人制糖。”

“待其糖業繁盛,再斷其甘蔗供應,則蜀地經濟必受重創。”

“屆時,我交州糖業獨大,蜀地財源盡握於我手。”

此前說過,甜食在古代極其昂貴,一般只有貴族才能夠享受。

它不僅是食用的消費品,更是一種彰顯身份的象徵。

最重要的是,這玩意兒它一本萬利。

一旦將白糖這種東西拿到市場上去,蜀地的商人肯定為之趨之若鶩。

到時候大家都會以為這是拿著麻袋撿錢。

可一旦蜀地真的大規模生產糖食後,

手握主要原料來源,佈政交州的諸葛亮將之一停。

那蜀地人不傻眼了嗎?

這個計劃相當宏偉長遠,諸葛亮為之也已經佈局很久了。

眾人聽完諸葛亮的分析後,無不為之驚歎:

“使君此計,真乃以利誘之,以勢制之!”

諸葛亮乃對張紘吩咐道:

“……既然計較已定。”

“子綱,吾欲遣你入蜀,組織工匠傳授糖點製作之法。”

“不知你願往否?”

張紘連連拱手,表示願意去。

他敏銳地意識到諸葛亮正在醞釀一個相當宏偉了不起的計劃。

而他張紘遊歷半生,也想成為這偉大計劃的一份子。

也好青史留名。

諸葛亮彎唇笑道:

“善。”

“待蜀人學會製糖後,必大肆興辦糖坊。”

“然其甘蔗終究需從我交州購買。”

“待其糖業興盛,我再斷其原料,則蜀地糖坊盡數倒閉。”

“經濟崩潰,正應孫武不戰而屈人之兵之策也。”

眾人聞言,齊齊稱善。

夕陽西下,糖坊內燈火漸起,工匠們仍在忙碌。

諸葛亮與張紘立於河畔,望著滿載甘蔗的船隻順流而下,駛向遠方。

“計宜速發,子綱可先回府收拾行囊,明日便行。”

“喏。”

……

交州的夏日溼熱難當,刺史府後院的榕樹撐開巨大的樹冠,投下一片難得的陰涼。

諸葛亮手持羽扇,立於石桌旁,目光悠遠地望著遠方連綿的青山。

很快,張紘趕至院門。

諸葛亮起身,上前相迎。

“子綱,遠行在即,亮特備薄酒相送。”

張紘拱手還禮,眼角皺紋裡藏著笑意:

“……使君客氣了。”

“交州數載,多蒙照拂。”

“今日一別,不知何日再會。“

兩人入座,侍從奉上嶺南特有的荔枝酒和幾樣精緻點心。

諸葛亮親自為張紘斟酒,酒液在白玉杯中盪漾,散發出馥郁果香。

諸葛亮微微一笑,從袖中取出一個精緻的漆木匣子,置於桌上:

“亮有一物,托子綱帶往成都。”

張紘好奇地開啟匣子,只見裡面整齊排列著幾塊晶瑩剔透的糖製品。

形狀各異,有梅花狀,有方印形。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