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昭烈謀主,三興炎漢

第365章 朕敬慕高祖,但並不想成為高祖

“桃紅已備好熱湯,先去沐浴更衣吧。”

“父親!”

一個清脆的童聲傳來,九歲的李儀蹦蹦跳跳地跑來,身後跟著她的母親甄宓。

甄宓身披淡紫色大氅,髮間珠翠輕搖,步履優雅如蓮。

“儀兒慢些。”

甄宓輕聲喚道,眼中滿是寵溺。

最後一個出現的是呂玲綺。

她著一身勁裝,腰間還佩著短劍,英氣逼人。

五歲的李泰被她單手抱在懷中,正興奮地揮舞著小木劍。

“夫君,今日朝會可有新鮮事?”

呂玲綺爽朗地問道,將兒子放下。

李泰立刻撲向父親,被李翊一把抱起。

“先進屋再說。”

李翊環視眾妻兒,疲憊的臉上終於露出一絲笑意。

夜幕降臨,相府正廳內燈火通明。

食案上擺滿了佳餚——

蒸羊羔、炙鹿肉、魚膾、韭卵、醃菹。

還有應景的椒柏酒和五辛盤。

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其樂融融。

“治兒,給弟弟們分餅。”

麋貞輕聲吩咐道。

雖非親生,但李治對這位養母十分敬重,立刻照辦。

李平則坐在麋貞身側,不時為她佈菜。

酒過三巡,甄宓撫琴一曲《鹿鳴》,清越的琴音在廳內迴盪。

袁瑩忍不住隨著節拍輕輕哼唱,呂玲綺則擊築相和。

孩子們睜大眼睛聽著,連最調皮的李泰也安靜下來。

曲畢,眾人鼓掌稱讚。

李翊卻只是勉強一笑,端起酒杯一飲而盡。

細心的麋貞察覺異樣,柔聲問道:

“夫君似有心事?”

“今日乃除夕佳節,何故悶悶不樂?”

李翊放下酒杯,輕嘆一聲:

“非是故意掃興。”

“只是過完年,為夫需陪陛下去一趟河南巡縣,恐要離家數日。”

袁瑩聞言撅起小嘴:

“又要出門?”

“去年中秋夫君便因軍務未能歸家,今歲新春才過便要遠行麼?”

“瑩妹勿惱。”

甄宓輕撫袁瑩的手背安慰道,“河南距洛陽不遠,夫君不日便可歸來。”

李翊搖了搖頭,慨嘆道:

“巡縣事小,陛下此行,實為考察魯王、梁王封地。”

“二王就藩河南已近五載,陛下欲親往視察。”

麋貞若有所思:

“此乃人之常情。”

“陛下年事已高,關心皇子封地,理所應當。”

“只怕不僅如此。”

李翊眉頭緊鎖,“今日朝會,我向陛下提及滅吳之策……”

此言一出,席間頓時安靜下來。

呂玲綺手中的筷子停在半空,甄宓的眉頭微微蹙起、

袁瑩更是驚撥出聲:

“又要打仗?”

打仗就要死人。

戰爭的爆發,物價也會跟著上漲。

最受苦的永遠是老百姓。

不到萬不得已,又有幾個人是真的樂見戰事的呢?

李翊沉聲說道:

“滅吳之事非同小可。”

“即便陛下首肯,也需數年籌備,務求一擊必中。”

“否則徒耗國力,苦的只是百姓。”

“然今日我僅略提此事,陛下便斷然回絕。”

眾女面面相覷。

呂玲綺最先反應過來:

“陛下莫非欲將此功業留給諸皇子?”

“正是。”

李翊點頭,“陛下雖未明言,但其意已明。”

“魯王、梁王皆與太子是手足兄弟,梁王更是皇后所出,與太子一母同胞。”

“陛下欲使二王建功立業,穩固國本。”

“畢竟漢室江山,終究是劉家人的。”

甄宓輕嘆一聲:

“夫君為國之重臣,所思所慮皆為國事。”

“然陛下身為人君,亦需為子孫計。”

“此乃帝王之道,實屬無可奈何。”

“我記得梁王不也是夫君的外甥麼?”

呂玲綺直言道:

“他若能立下赫赫戰功,於咱們老李家亦有益處。”

李翊苦笑一聲:

“玲綺所言不差。”

“只是……”

他目光逡巡一圈,環視眾妻兒,眼中閃過一絲憂慮。

“我總覺風雨欲來。”

“本想待朝局穩定之後,便辭官歸隱,與你們共享天倫。”

“然觀今日之勢,恐怕……到我死後也未必能見著那一天了。”

“大過年的,夫君可莫說這些不吉利的話!”

袁瑩急忙打斷,眼圈已有些發紅。

甄宓起身為李翊斟酒,柔聲道:

“夫君為國事操勞,心神俱疲。”

“今日除夕,暫且放下朝堂紛擾,與家人共度良宵可好?”

李翊看著滿堂妻兒,終於展顏:

“宓妹說的是,是為夫掃興了。”

他舉起酒杯,“來,共飲此杯。”

“願來年風調雨順,家國安康!”

“家國安康!”

眾人齊聲應和,酒杯相碰,發出清脆的聲響。

宴席將散時,李治忽然問道:

“父親,滅吳之事,果真勢在必行麼?”

李翊沉吟片刻,答道: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

“吳主孫權雖明面上稱臣納貢,然畢竟行割據之實。”

“況江東根基深厚,若不徹底平定,終為後患。”

“那為何不速戰速決?”

李平也忍不住好奇地插嘴。

“兵者,國之大事也。”

李翊耐心地解釋,“滅國之戰,需天時地利人和。”

“糧草、兵員、器械,缺一不可。”

“更需等待敵方內亂,或我方有必勝把握才行。”

“貿然出兵,反易招致大敗。”

夜深了,孩子們被乳母帶去安寢。

李翊獨自站在庭院中,望著滿天星斗出神。

“夫君。”

甄宓輕柔的聲音從身後傳來,她為李翊披上一件狐裘、

“夜深露重,當心著涼。”

李翊握住她的手:

“宓妹怎麼還未歇息?”

“見夫君心事重重,妾身難以安眠。”

甄宓仰頭望著星空,“夫君可是仍在憂慮滅吳之事?”

李翊沉默良久,才低聲道:

“我非憂慮滅吳,今天命在漢。”

“魏吳滅亡,只是時間問題,我從未將這些割據勢力放在眼裡過。”

“只是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是難如登天。”

“我所慮者,乃朝局耳。”

“陛下年邁,太子仁弱。”

“倘使諸王各懷心思,若有一日……”

甄宓輕輕捂住他的嘴:

“夫君慎言。”

“此等話語,即便在家中也不可輕出。”

李翊苦笑道:

“也就在你們面前,我才能稍卸心防。”

甄宓靠在他肩頭:

“無論發生什麼,妾身與姐妹們都會陪伴夫君左右。”

“朝堂風雲變幻,唯有這個家,永遠是夫君的港灣。”

李翊心中一暖,正欲回應,忽聽身後傳來袁瑩的嬌嗔:

“好啊,你們二人深夜私會,做的好大的事。”

“也不叫上我們!”

轉頭看去,

袁瑩拉著麋貞,呂玲綺抱著酒壺,三女笑吟吟地站在廊下。

“既然都睡不著,不如共飲一杯守歲酒如何?”

呂玲綺晃了晃手中的酒壺。

李翊大笑:

“好!今夜咱們不醉不歸!”

五位身影在月光下舉杯共飲,笑聲迴盪在相府的夜空。

遠處,洛陽城的鐘聲敲響了新年的第一聲。

……

章武六年,正月初一。

洛陽皇宮正殿。

晨曦初露,殿上已列滿文武百官。

李翊立於文官之首,紫袍玉帶,面容肅穆。

“陛下駕到!”

隨著黃門侍郎一聲長喝,劉備身著十二章紋冕服緩步登上玉階。

雖已年近六旬,但他步伐穩健,目光如炬。

群臣跪拜,山呼萬歲。

“眾愛卿平身。”

劉備抬手示意,聲音洪亮,“今日元日大朝,朕有要事宣佈。”

殿內頓時鴉雀無聲。

李翊垂首而立,卻能感覺到數道目光正暗暗投向自己。

“朕決意於正月十五後啟程巡幸河南諸縣,體察民情,考察吏治。”

劉備環視群臣,下令道:

“首相李翊隨駕參贊軍政,中護軍趙雲領羽林衛護駕。”

李翊出列行禮:

“臣領旨。”

趙雲也隨之叩首:

“末將定當盡心護衛。”

劉備滿意地點點頭,繼續道:

“朕離京期間,由太子監國。”

“加封魯肅為太子太傅,荀攸為太子少傅,共同輔政。”

這一安排出乎不少人意料。

李翊餘光瞥見幾位大臣交換著眼色,他們似乎都有些驚訝。

因為印象中,這還是太子第一次總攬全國軍政。

“陛下聖明!”

李翊率先高呼,群臣隨即齊聲附和。

朝會散去後,李翊正欲離開,卻被小黃門喚住:

“李相留步,陛下宣您至宣室殿議事。”

宣室殿內,劉備已換下朝服,著一身素色深衣,正在翻閱竹簡。

見李翊進來,他放下手中簡冊,笑道:

“子玉來了,坐。”

李翊恭敬行禮後跪坐於席:

“陛下單獨召見,不知有何吩咐?”

劉備沉吟片刻:

“此次巡縣,名義上是考察民情,實則……”

他意味深長地看了李翊一眼,“朕欲親眼看看永兒、理兒的封地治理得如何。”

李翊心下了然。

魯王劉永、梁王劉理皆已就藩。

此番考察,實為劉備為身後事做準備。

“陛下用心良苦。”

李翊謹慎回應,“二王就藩以來,河南百姓安居樂業,足見二王賢明。”

劉備嘆息一聲:

“太子仁厚有餘,決斷不足。”

“永兒剛毅,理兒聰慧,皆可輔佐兄長。”

“然則……”

他忽然話鋒一轉,“子玉昨日所提滅吳之策,朕思之再三,仍覺時機未至。”

“此事,容後再議罷。”

李翊心頭一緊,面上卻不露分毫,拱手作揖:

“陛下聖慮深遠,是臣操之過急了。”

“非也。”

劉備擺了擺手,柔聲安慰道:

“卿為國事殫精竭慮,朕心甚慰。”

“只是……”

他目光深遠,對上李翊,鄭重其事地說道:

“朕已經老了,有些話朕不便說,有些事朕不便做。”

“有很多需要改變的事,朕已無力改變,也來不及改變了。”

“愛卿是一個絕頂聰明之人,所以這些話朕只對你一人說。”

“朕敬你為師,但朕畢竟比你年長。”

“你權且當朕是你兄長,將來很多事還需賴愛卿操持。”

“你——”

“能明白朕的意思麼?”

李翊沉默良久,劉備這話說的清楚又模糊。

但李翊隱隱覺得,

劉備已經不單單只是在說皇子們權力交接的事了。

李翊與軍中很多功勳大臣都有不淺的交情。

這些大臣自然是忠心劉備的,但他們的勢力實在太過龐大。

他們死後,所留下的政治遺產也太多豐厚。

老劉是一個忠厚人,

他不止一次強調,自己永遠不會像高祖皇帝對待韓信那樣,對待手下兄弟。

但念及劉備那句,“有些事不便做。”

在聯合劉備讓李翊獨攬全國軍政大權,將自己捧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刻,打出感情牌。

那一切,盡在不言中了。

“臣……明白!”

李翊重重地說出這三個字。

眉宇間一川不平,彷彿有一個千斤重擔一下子押在了自己身上似的。

離開皇宮時,李翊在宮門外遇見等候多時的趙雲。

“子龍有事?”

李翊拱手問道。

趙雲看了看四周,低聲道:

“相爺,請借一步說話。”

二人行至宮牆拐角處,趙雲確認無人偷聽,才開口:

“相爺可知,近日朝中有不少大臣頻頻聚會?”

“哦?”

李翊眉梢一揚,輕笑,“未知也。”

趙雲面色沉重,正色到:

“他們表面上談論經學,實則……唉。”

他壓低聲音,“有人提議應重用以潁川、兗州士人為代表的河南士族。”

“削弱徐州,河北系官員。”

李翊摸了摸手上的扳指,冷笑一聲:

“陛下才剛剛任命子敬,公達輔政,他們就坐不住了?”

趙雲嘆道:

“這本不該是雲應過問的事,只是如今國賊尚未剿除,天下亦未太平。”

“朝中諸大臣卻多懷私意,雲實在看不下去。”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