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北美1625

第411章 庫頁島(二)

8月14日,兩艘“遠望”姊妹船進抵新昌堡(今烏格列戈爾斯克),於此停駐一日,收皮毛五百餘張。

8月16日,船隊途徑靖安堡(今霍爾姆斯克港),再收皮毛四百餘張。

8月17日,停駐北寧堡(今涅韋爾斯克),對船舶稍事檢修,為即將穿越北瀛海峽(即宗谷海峽),返回北瀛島本部做最後準備。

這座興建於六年前(1633年)的拓殖據點擁有居民三百二十餘人,在地廣人稀的庫頁島也算是一個人口大鎮。

昔年,第一批三十多名開拓者在此砍下第一棵樺樹時,這裡還只是費雅喀人偶爾停駐的避風海灣。

而今,一股股炊煙已連成一片,在灰藍色的海天之間格外醒目。

不過,若是有心觀察的話,便會發現小鎮大部分的建築都很新,甚至一些木屋還帶著清新的雲松味。

去年五月,這裡發生了一場可怕的地震,幾乎摧毀了整個小鎮,造成二十餘人死亡,七十餘人受傷。

半個月後,北瀛拓殖區聞訊後,立即派出了十餘艘大小船隻前往救援。

糧食、帳篷、藥材,還有十數名醫護人員,陸續進抵北寧。

經過數月的清理和重建,在第一場冬雪落下時,倖存的居民就已全部住進了新建的木屋裡。

而且,為了防止地震再次到來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在數名營建匠作的指導下,北寧新修的房屋皆採用柱礎浮放工藝,並在榫卯節點預留活動餘量,使其鬆緊適度。

對屋頂運用減重設計,瓦片以壓七露三鋪設,對於官廳、治所多用飛簷翹腳的方式,儘可能減輕簷部重量。

如今,重建的北寧鎮街巷縱橫,雖不過三五條街道,卻規劃得極是齊整。

城門處懸著那塊在地震中絲毫未受損的木匾——“北寧”二字,筆力遒勁,彷彿象徵著這座小鎮居民頑強不屈的精神。

小鎮東側是倉庫與工坊,西面為居民區,中央廣場立著新華的旗杆,赤底金星的旗幟在鹹溼的海風中獵獵作響。

碼頭邊,十幾名費雅喀勞工正將一捆捆皮毛搬上“遠望-4號”。

他們黧黑的面龐刺著部族圖騰,腰間魚皮鞘裡插著鋒利的短刃--這是用毛皮從漢人手中換來的寶貝,須臾不得離身。

不遠處,一個修船所的工匠正指揮兩個半大土著少年用柳條筐運送修補船體的瀝青,少年們嬉笑著將黑黏的瀝青抹在同伴臉上,惹來工匠的呵斥。

“好像比去年多了一間鯨油作坊。”大副李井兒望向碼頭南側新立的一間木棚,棚下幾口鐵鍋里正熬煮著灰白色的鯨脂,腥臭的蒸汽瀰漫數百米遠。

“我們北寧附近海域,經常會有鯨魚遊曳往來。今春,在岸邊就捕獲一頭擱淺的抹香鯨,還從它肚子裡掏出來十幾公斤的龍涎香,賣了不少錢。”一名拓殖書吏笑著說道:“鎮長覺得這些大傢伙不能就這麼白白從我們北寧港門前遊過,便搞了兩艘捕鯨船,在春夏之交時出海獵殺鯨魚。”

“如今,連北瀛島的蠟燭坊都指明要我們的鯨油,也算是繼魚產品、毛皮之後,又發展了一個新的能生息的小產業。”

“不錯,不錯。”李井兒點頭讚道:“按照上頭的說法,只要地方有產業發展,那必定會過上好日子。那個話是怎麼說來著?……無工不富,對,就是這個理。”

“這麼一間鯨油作坊,最起碼得有十幾個人幹活,做活的每月多少都能落下兩塊銀元,一年那就是二十多塊。嘖嘖,可比土裡刨食要賺的多!”

“話雖如此,但我們北寧還是人太少了,而且距離北瀛島本部也稍稍遠了一點。”那名書吏搖搖頭,嘆息道:“就這般條件,想要建工場作坊,發展工商業,就處於先天不足境地。”

“嘿嘿……,慢慢來吧。想當年,北瀛島還不是從寥寥幾百人,逐步發展至目前人口十萬的繁華之地。我聽說,咱們遼海拓殖區那邊趁著韃子荼蘼北方之際,前後收攏了三四萬人口,都把幾座幾座移民中轉點都塞滿了。在這種情勢下,你們北寧今年最少也分來了一百多人吧?”

“別提了,截止到現在,北瀛島那邊就給我們送來二十多個朝鮮人。至於大明移民,卻是一個都沒有!”

“為何如此?”

“沒有船。”

“咋會沒有船呢?”李井兒驚詫地說道:“且不說新洲本土每年都會過來三四十艘專用移民船駛來,就遼海拓殖區和咱們北瀛拓殖區也分別有十幾艘運輸船。這麼多船,一次性就能將一萬人拉到北瀛島。接著,再從北瀛島將其中一部分移民轉運過來,那就更容易了,幾十噸的小船都能跑。”

“問題就是,遼海拓殖區那邊沒有更多的大船將大明移民全數送至北瀛島,以至於大部分移民還都滯留在遼海幾座島嶼上。”那名書吏苦笑著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