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出動戰船,對西班牙人採取軍事威懾,以保護寄居呂宋的數萬華人,則沒有任何地方政府和民間組織付諸於行動。正當所有人以為,此次西夷屠華事件又會以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那般為世人所漠視,最後無聲無息地湮沒於歷史塵埃當中。
卻不想,新華駐大明全權代表、遼海拓殖區負責人鍾明輝聞訊後,於六月上旬,不顧諸多下屬的反對,組織了十餘艘武裝移民船,攜兩百遼海自衛軍和四百武裝屯丁殺向了呂宋。
新華人要救呂宋數萬漢人於水火之中!
六月底,新華艦隊進抵馬尼拉灣,在以絕對數量優勢逼退兩艘西班牙武裝商船後,大舉圍攻港口。
不過,西班牙人在帕西格河入海口戰略要衝築有聖地亞哥堡,火炮眾多,除非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否則很難闖入。
至於港口兩側的海岸邊,西班牙人也是防禦嚴密,左側築有聖迭戈炮臺,部署了8-10門18磅岸防重炮,右側築有聖加百列炮臺,部署了6門12磅長管火炮和2門18磅岸防重炮。
新華艦隊曾試著發動了兩次進攻,但無一例外遭到西班牙人的強勢反擊,數艘艦船不同程度受損,被迫後撤至炮臺射程之外。
在圍攻數日無果後,幾名熟悉西班牙防禦的呂宋華人建議,可以繞過防禦嚴密的馬尼拉港,轉攻西南側的甲米地造船廠,從這裡實現突破。
這座位於東方最重要的西班牙造船基地,三面環水,靠近陸地一側築有矮牆,常駐一百餘西班牙士兵,還部署了十餘門輕重火炮。
但其面對大海一側卻沒有防禦炮臺,僅有幾艘小型的巡邏船,只要艦隊進抵該造船基地後,便可直接炮轟船塢,然後從後方發起登陸。
於是,新華艦隊在留下數艘武裝商船繼續監視馬尼拉港後,大隊轉向甲米地,僅一日功夫,便擊破西班牙人的防禦,五百餘武裝士兵登陸並控制了該造船廠,俘獲數百名造船工匠。
駐守的西班牙士兵自知不敵,全數逃回馬尼拉。
遭受西班牙大屠殺後,逃散於各地的華人聞訊紛紛趕來甲米地匯聚。
十餘天時間,便有萬餘人逃奔至此。
新華人在將這些劫後餘生的呂宋華人重新組織後,拉起了一支數量達三千人的部隊,浩浩蕩蕩地殺向馬尼拉。
儘管,這支部隊大部分人員沒有趁手的武器,要麼持著一件農具,要麼握著一根削尖的木棍,但在復仇的心理支配下,仍懷著滿腔的熱血,義無反顧地跟在新華人的隊伍後面。
西班牙在菲律賓的駐軍以少量來自西班牙本土計程車兵和西屬美洲殖民地派遣部隊為主,輔以少量土著僕從兵。
截止1638年底,馬尼拉城防部隊約有380-400名士兵,摩鹿加群島駐有480-500人,其他地區約500-700人。
但是,西班牙實際可作戰的兵力跟大明官軍相若,因長期欠餉(平均拖欠2.5-3.5年)和疾病減員,僅為賬面數字的60%-70%。
即,西班牙總兵力(正規部隊)大概在950-1100之間,而馬尼拉的守軍則為400人左右。
即使加上臨時徵召的邦板牙人(土著僕從)、日本浪人、投附華人(主要是加入天主教的華人信徒),以及西班牙居民、傳教士,馬尼拉城的防守兵力也不會超過一千五百人。
然而,馬尼拉城的堅固和強大火力,卻大大超出了新華人的預料之外,在城下碰了一鼻子灰。
大軍強攻數日,未能撼動西班牙守軍分毫,反而死傷百餘人。
眼見無法在短時間內力克此城,新華軍隨即便採取長期圍困的方式,頓兵於城下,準備熬到西班牙人彈盡糧絕,主動獻城投降。
為了確保全取呂宋,徹底殲滅西班牙軍隊,新華軍主帥、遼海分艦隊司令李志尚派聯絡船返回大明,向坐鎮大嶼山島的鐘明輝請求調派更多的武裝士兵和糧食物資。
鍾明輝收到信後,派出兩路使者,分別前往福建和北瀛。
前者,以分割呂宋地盤、掠取西班牙積存(搶掠)財富為誘餌,試圖說動鄭芝龍,兩家共襄盛舉,聯合奪攻佔呂宋。
後者,自然是想讓羽翼漸豐的北瀛拓殖區傾力支援,為數萬被屠的華人主持公道,也為新華謀取菲律賓這處戰略要地。
齊永澤和衛仲龍接到求助信後,立時便產生了嚴重的分歧。
要知道,按照本土決策委員會給他們這幾位拓殖區負責人的訓令是,無條件地配合本土完成年度移民轉運工作,除此之外,便是儘可能地削弱清虜實力,若還有餘力的話,則阻止或者遲滯清虜對大明的進攻,避免大明遭受造成致命性的“傷害”。
在完成上述兩個主線任務之餘,允許對周邊地區進行適度拓殖和開發,以鞏固和夯實自身實力。
所以,不論是遼海拓殖區在渤海建設系列移民中轉點,以及不遺餘力地支援和扶助遼南鎮和東江鎮,還是北瀛拓殖區將勢力延伸至北琴湖(興凱湖)和黑龍江,去捅清虜的“菊花”,無不是圍繞上述兩個主要任務展開的。
可鍾明輝倒好,打了一聲招呼,還未等齊、衛兩人有反應,便不管不顧地調動十餘艘武裝移民船南下,悍然發起對西屬菲律賓的攻擊。
這叫什麼?有組織無紀律,絲毫不顧新華移民之大局,而且還挑起了與西班牙之間的戰爭。
不過,齊永澤卻對鍾明輝的舉動表示贊同,認為在西班牙大肆屠戮華人的情況下,不能坐視不顧,更不能袖手旁觀,準備響應他的請求,組織一批船隻和人員前往呂宋進行支援,一舉打掉西班牙人在菲律賓的統治。
華夏數百年前的遺恨,終是要挽回一點。
而衛仲龍則持反對態度,認為北瀛拓殖區當前的主要任務應放在朝鮮局勢的攪動和外東北拓殖秩序的穩定。
阿濟格率領的一萬餘八旗軍隊橫掃漢江兩岸,不僅迫得新華--東江聯軍迅速撤離漢城,還將剛剛準備要大肆發展勢力的光海君打得抱頭鼠竄,狼狽逃回康翎郡,閉門死守,使得剛剛亂起的朝鮮大有立時平復的趨勢。
在此情勢下,北瀛拓殖區應該利用己方海上優勢,派出小股部隊繼續侵擾朝鮮東西海岸,不使其國內局勢平穩,讓朝鮮變成清虜的一個巨大負擔。
而外東北地區,從永明堡(今海參崴)和勃利堡(今伯力市)分別傳來的訊息表明,清虜已經注意到新華於上述兩地的拓殖行為,很有可能會在明後兩年發起軍事行動,逐一拔除新華的拓殖據點。
那麼,為了應對清虜的威脅,北瀛島當立即徵調相應的人力物力,支援上述兩地,加強那裡的防禦力量。
若是將有限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到呂宋,那豈不是要置北瀛島的根本利益而不顧?數萬呂宋華人要救,那麼數以千萬計的大明北方百姓要不要救?乃至整個神州大陸億兆生民,要不要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