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此,英俄爾岱得罪了濟爾哈朗等一眾貴勳。
濟爾哈朗被多爾袞那冰冷的眼神盯得脊背發涼,卻仍強作鎮定的冷哼一聲,鬆開鉗制英俄爾岱的手,譏諷道,“都這般半死不活的模樣了,何必還佔著戶部尚書的位子呢?”
多爾袞深吸一口氣,極力平息心中怒火,自從嵩山戰敗,多鐸身亡之後,自己在朝中威望大不如前。
而原本表現得忠厚老實,與世無爭的濟爾哈朗卻一反常態,政事上處處受到他的摯肋。
“咳咳咳………”英俄爾岱伏地好一陣喘息,自頒佈《禁投充令》以來,他如同在刀尖行走:既要遏制滿洲貴族強逼漢民為奴,又得平衡八旗貴胄利益。
待英俄爾岱喘息完,多爾袞問道,“朝鮮不是答應獻糧百萬石?“
英俄爾岱說道:“朝鮮國王第八次上表哭窮,說國中餓殍遍野,只肯給三十萬石陳年黴米!“
“混賬!“濟爾哈朗突然拔刀砍斷殿柱流蘇,“當年薩爾滸之戰,朝鮮人連軍糧都敢拖延!攝政王,不如讓臣率鐵騎踏平漢城!“
洪承疇突然跪地叩首,額角撞得金磚悶響:“攝政王!此刻不南征,待朱由崧完成新政,整肅江南,我大清危矣!”
“洪承疇!你安的什麼心?“正黃旗都統鰲拜突然暴起,熊掌般的巨手幾乎戳到洪承疇鼻尖,“這些年就是你們這些狗日的漢臣極力攛掇南征,結果呢?我八旗精銳十去五六!“
濟爾哈朗趁機發難:“攝政王,八旗男丁已不足六萬!再和南蠻子打下去,誰鎮得住關內這百萬裡河山?“他猛地扯開衣襟,露出滿胸箭疤,“難道要讓那些包衣奴才騎到我們頭上?“
滿臣們轟然響應,殿內響起一片刀鞘撞擊聲。
多爾袞瞳孔收縮——這些疤痕是濟爾哈朗在松錦大戰中為救皇太極留下的,此刻亮出,分明是挾功逼宮。
“攝政王三思!“突然,角落傳來稚嫩聲音,年僅十歲的順治帝福臨怯生生開口:“洪先生說的或許......“
“皇上!“濟爾哈朗厲聲打斷,“漢人有句話叫'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他陰冷目光掃過洪承疇,“有些人,怕還念著舊主呢?
“夠了!“多爾袞暴喝,他何嘗不想南征,可八旗精銳這兩年折損太多,讓他的威信大不如從前,以濟爾哈朗為首的帝黨開始在發力,朝中形成兩股勢力。
就像這次李定國突襲漢中,闖入關中,諸多八旗貴勳主張防守,而不是對南明展開雷霆報復,濟爾哈朗還揚言要治阿濟格丟城失地之罪。
多爾袞雖認同洪承疇的看法,但如今要人沒人,要糧沒糧,想要對南明大規模軍事行動,怕是難以實施。
最後多爾袞氣得草草結束這場沒有實際意義的朝議。
~~~~
三更梆子響時,殿內只剩多爾袞與洪承疇。
“先生看出來了?“多爾袞摩挲著多鐸的遺刀,刀柄上還沾著血泥,“濟爾哈朗要的不是反對南征,是要本王的攝政印!“
洪承疇默然奉上一卷地圖。燈光下,江淮水網被硃砂勾得刺目:“臣有一策,可讓李率泰率漢軍旗試探山東,若勝,則八旗主力跟進;若敗......“他聲音低下去,“如此…如此………正好削了濟爾哈朗的兵權。“
多爾袞猛然抬頭,地圖角落,赫然標註著南明水師的位置——這個建議,分明是要用兩萬漢軍當誘餌!
多爾袞眼神銳利的盯著洪承疇,“先生好毒的計啊。“
“攝政王明鑑。“洪承疇嚇了一跳,連忙躬身,官帽下露出一縷白髮,“臣要的,從來不是滿漢之爭,是大清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