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們,靜一靜!”霍書記聲音洪亮,“今天把大家召集起來,就一個事:成立養豬合作社。
這是響應上面號召,也是我們禮復村發展生產,共同致富的一條新路。”
他頓了頓,環視一圈,最終目光停留在了王建安身上。
“這想法,是建安同志最先提出,而且他們有幾家人已經在實踐了。
至於科學養豬具體成效如何,我就不多說了。
我想大家已經聽說過建安那十頭大白豬賣了好價錢。”
“聽說過,賺了幾大千!”底下響起一片附和聲。
霍書記繼續說道:“所以啊,經過隊委會初步討論,我們打算把這個合作社的架子搭起來,而且是搭在我們整個大隊的層面上。
我們大隊有六個生產隊,都加入進來,統一買豬仔,買飼料,學技術,找銷路!
這樣規模更大,跟飼料廠,收購商談價錢更有底氣。”
“好!霍書記說得對!”
“就該這樣!要搞就搞大的!”一些其他生產隊,尤其是跟李家溝本隊關係不算緊密的人,立刻大聲贊同。
他們看到了王建安的成功,也想分一杯羹,而且覺得大隊統一搞,更有保障。
王建安立刻站了起來,大聲的說道:“霍書記,各位叔伯嬸孃,我有不同的想法。”
霍書記眉頭微皺,但還是抬手示意他說。
“霍書記說要搞大隊合作社,初衷肯定是好的,想帶著大家一起富。”
王建安先肯定了書記的出發點,隨即話鋒一轉。
“但是,步子邁得太大,容易扯著襠。
搞大隊合作社,聽起來規模大,力量大,但操作起來,問題太多,太複雜。”
他掰著手指頭,一條條分析:
“第一,信任問題。
我們李家溝本隊,大家知根知底,一起幹活幾十年,誰家啥情況都清楚。
就像我們幾個現在這樣,隨時幫點忙,大家一句話的事。
但大隊呢?六個隊,幾百戶人家,大家平時走動都不多,信任基礎根本不夠。
到時候張三家的豬病了,說是李四家傳染的,王五家賒了飼料又不認賬,這些矛盾咋解決?”
這話戳中了不少人的痛點,紛紛露出異樣的眼光。
王建安繼續道:
“第二,管理問題。
大隊範圍太大,豬圈分散在各家各戶。
統一防疫,統一配料,統一檢查豬的長勢,範圍太大,根本跑不過來。
萬一管理跟不上,出現豬瘟,最後他們的豬,
或者他們的豬質量不好,會影響品牌,
合作社幫不幫著處理?”
見沉默的人越來越多,王建安丟擲最重磅的理由:
“第三,責任和利益問題。
豬養在自己圈裡,賣豬錢怎麼分?
我們現在小隊模式是,誰家的豬賣的錢歸誰,成本自己擔,責任自己負。
合作社主要是提供技術,統一採購降低成本,聯絡銷路這些服務。
而一旦擴大到整個大隊,勢必會出現大隊建養豬場,大家合夥養豬的情況,怎麼防止這演變成以前的公社?”
霍書記的臉色有些不好看了,他插話道:“建安同志,你說的困難是存在,但我們可以定章程嘛,選好管理人員,把規矩定死。”
王建安搖了搖頭:“我的建議是以小隊為單位,各自成立小隊合作社。”
“那你這不是搞小團體,不顧其他隊的鄉親了?”一個外隊的隊長不滿地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