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以後成立了公司,就不需要重新修建豬場,直接更換管理模式就行。
“按各家想養的規模,劃分地塊,自己承包。
自己投錢,建自己那塊地上的豬圈。
合作社負責規劃好,比如道路怎麼修,比如豬糞怎麼處理。
這樣建起來,一家輕輕鬆鬆能養二十五到三十頭。”
聽完王建安的建議,其他人七嘴八舌的討論起來。
“二十五到三十頭?就是五六十頭,那得賣多少錢?”
“蓋新豬圈,這得投進去多少錢?回本快不快?”
……
王建安等了一會兒,討論的聲音漸漸小了,才開始說話。
“我粗略的算過了,新圈按標準建,一頭豬的圈舍成本攤下來,大概得百十塊。
按養30頭豬算,就得三千塊多一點,這還不算豬崽錢和飼料錢。”
他看到不少人,臉上露出了猶豫的神色,接著說道。
“然後再算算收益,一頭肥豬差不多能賺120左右。
30頭,一輪下來就是3600,一年養兩輪,賺7000多,扣掉所有成本,第一年差不多能回本,小賺一點。”
“一年回本?”幾個年輕人躍躍欲試,“第二年開始每年能賺7000多,想想都激動。”
“不是半年回本嗎?”有反應快的提出了質疑。
王建安解釋道:“還要建公共設施,這麼多豬,得有化糞池吧,田裡面肯定用不到這麼多豬糞撒。
還有糧倉,幾百頭豬,糧食消耗能那麼大,家裡面肯定放不下撒。
還得修灶房煮豬食吧,家裡的灶煮不了那麼多豬食。
當然,這些建築投入都是一次性的,修一次能用10幾20年。
所以我才說第一年只能小賺一點。”
“哦,明白了。”
一些老一輩則感嘆:“那沒本錢咋個修豬圈嘛。”
“貸款。”王建安回應道,“我打聽過了,辦養豬場了能申請到專項貸款,利率只有5%,當然這得請集體做擔保。”
“貸款啊……”
“如果不去修集體豬圈,還能加入合作社嗎?”
老一輩的人都在躊躇著。
“貸款就貸款,第二年就是純賺了。”年輕一輩則是非常踴躍。
王建安解釋道:“隨便在哪兒養豬,都可以加入合作社。
合作社社員的福利都是一樣的。
這樣,想承包地的就去澤安舅舅那兒登記,說一下養豬規模,20還是30頭。
之後我們根據人數統一規劃養豬場的規模,因為還涉及到公共設施的修建,不能東一家,西一家的。”
“那可不可以先在家裡養,二天再搬過去?”
“當然可以。
但是有一點要提醒下哈,現在統一修建豬場,規模都是預定了的,以後要想再修,得修新的公共設施。
現在加入的話成本會低一些。”
“哦……”
最終有15戶打算去坡上修建統一豬場,其餘10戶打算先在自家豬圈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