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羊皮紙上不寫得很清楚,那不很明顯是出現記憶錯亂了嗎,閱讀理解都不會,罰你回去做兩篇周樹人。”
“確實是這樣,如果真的是東方人,歷史真相應該不會不額外說明。”
不同國家反應各有不同。
法國正被真假畫作的問題深深困擾,一方面為畫作真偽的調查焦頭爛額,另一方面卻又慶幸鄭和事件吸引了大眾目光,讓他們有更多精力去處理畫作的問題。
英國因為牛頓事件,心態頗為複雜,一方面樂於看到其它國家也陷入類似的歷史爭議事件,似乎能從中獲得某種平衡感。
另一方面,又不願意看到此類事件產生更多的影響,波及自身在國際文化交流和歷史研究領域的地位。
更多的則是完全沒想到會牽扯到另外一個人物,因此相應應對措施落後了一截,在面對新的歷史發現和輿論浪潮時,顯得有些措手不及。
不過這次事件,也讓更多人注意到,事情的影響並不會如表面上看到的那般簡單,可能會涉及更多方面,引發連鎖反應。
在熱烈討論之餘,還出現了許多樂子。
一位日本學者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為《論牛頓皇子引薦達·芬奇入宮的可能性》。
文章中,他一本正經地闡述著荒誕不經的觀點,同時還煞有其事地附帶上了一篇所謂的大明內閣會議記錄。
這種跨時空,跨地域的創造性內容,引起了不少人的參與。
“這腦洞開得夠大,都快突破天際了。”
“你們有沒有感覺,這周邊幾個國家,好像比我們還要關注這些事態的發展。”
“當然啊,都是中華文化圈的輻射範圍,總不能直接像西方一樣直接反對吧?不然不是在否定自己?再說了,某些人說不定還是當年鄭和下西洋船隊成員留下來的後代呢。”
“其實反對聲音只是沒那麼明顯,一直以來,部分人可不就在暗自否定嘛,只是我們國家體量大,他們沒達成目的罷了。”
對於達·芬奇是否是東方人,相關的討論並不多。
更多人關注的,則是他這個身份在鄭和船隊中的聯絡,以及對現存的文物的全新研究。
在以往,這些東西都被賦予了神秘要素,如今隨著新線索的出現,更是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試圖從中探尋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與此同時,達・芬奇相關文物在收藏市場上的價格,如同牛頓相關文物那時一樣,被炒到了天價。
同時,不少團體瞅準時機,紛紛宣稱透過研究達・芬奇的作品有了新發現。
有的聲稱在達·芬奇畫作的顏料成分中發現了來自東方的特殊物質,有的則說從他的建築設計草圖裡找到了與鄭和船隊航海技術相關的靈感。
“這麼看達·芬奇的密碼是不是真的存在?”
“小說看看得了,編的故事就不要當真了。”
“蹭熱點的不少,真的沒幾個。”
“早不發現晚不發現,別人剛公佈訊息,他們就有成果了,不會吧,不會吧,不會真有人信吧?”
越來越多的內容曝光,網際網路也變得混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