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大河》中有這麼一個情節,大約是小雷村的書記雷東寶透過在廣交會門口搞宣傳和“客商攔截”,成功拿到了幾名外商的訂單,不但讓小雷村的電纜業務起死回生,甚至還一口氣變成了縣裡面規模最大的鄉鎮企業。
據說這個故事的原型就是齊魯隔壁的那個天下第一莊。
由此也可以看出,在這個資訊和商業流通渠道並不算發達的年代,一個大型的展銷會對於各家企業的價值和意義。
而前文也提到過,隨著品牌出海計劃取得的輝煌戰果,產業下沉計劃的逐步實施,華東百億援建計劃的成功獲批後,楊默向組織上申請了一些政策,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條便是……希望能得到組織上的幫助,在德州地區舉辦一場大規模的商品展銷會,並根據實際效果決定是否要將其作為定例。
沒辦法,90年代初可不比後世,這種需要協調各方面資源,尤其是海內外客商資源的大型展會,可不是一個地級市自己就能成功舉辦的……大華公司的海外客商資源雖多,但卻也根本沒辦法撐起一場大型展銷會。
不過幸運的是,看在德州如今已經逐步成為三省交界經濟樞紐的客觀情況,以及楊默之前的表現和功勞上,組織上答應了這一要求。
當然,像德州這種偏內陸的地區,以及本身地級市的級別,這個計劃在十二月初次舉辦的“德交會”,肯定不可能有廣交會那麼大的規模,也肯定沒有廣交會的那種級別……最起碼,是不可能讓二品大員直接掛帥,也不可能出動部隊去負責展會的安全工作的。
不過即便如此,那也絕對夠了。
組織上允諾協調不低於2000家規模以上的海外企業,大華公司本身可以協調的近600家日、韓、歐、東南亞規模以上企業,雖然放在後世只能說是一般水平,當放在當下,規模卻絕對可以排進前五了。
什麼?
你說這是綜合性質的展銷會,又不是細分領域的專業展銷會,這麼點企業,怎麼就能排進前五了?
嗯,
注意看關鍵詞……規模以上。
參與過展會籌辦或者招商的同學,應該知道這四個字的含金量。
如果只談數量不談質量的話,光大華公司這邊能邀請過來的客商數量就能超過2000,整個展會能邀請到的大大小小客商以及海外小掮客數量更是能突破一萬……但這有太大意義麼?
更何況,剛才說的那些還是海外規模以上企業的擬定邀請數量,別忘了,還有國內的呢?
總之,
這場擬定於12月12日舉辦的首屆德交會,成了無數人心目中的頭等大事。
尤其是那些本身就沒什麼相關經驗,甚至以往根本沒資格進場參展的村集體企業,那更是全體進入了一種亢奮且極度焦慮的狀態中,
據說,打從訊息開始傳出,許多人已經連續三四個月沒有睡過一個好覺了。
原因很簡單,
雖然這次的德交會全方面向那些數以萬計的村集體企業開放,甚至按照4:4:2的比例給他們預留出了40%的參展名額,
但問題是……
這次德交會的參展商名額攏共也才1200家,所以留給這些村集體企業名額撐死了也就500個不到,屬於絕對的僧多肉少。
更關鍵的是……
這些名額可不是你企業規模上去了,又或者在當地有名氣就能夠拿到。
那得首先透過夏留通銷社和默默百投的初評,再透過大華公司和德州城產公司的複審,最後再透過市裡面的終審才成!
偏偏某人定下來的評審標準在當下堪稱古怪且苛刻,這些好不容易才盼來了曙光的村集體企業,一個個不焦慮到發狂才怪!
所以……
……………………
楊默看著穀場上擺著的那一堆亂七八糟的玩意,以及聞訊趕過來的那一張張殷切期盼而忐忑的糙臉,忍不住牙齒有些抽風。
“喂喂喂,丫頭,你這不是讓裁判直接下場麼,這樣子……不好吧?”
楊默拽了拽呂瑩瑩的袖子,小聲地說道。
土狗同學鄙夷地給他翻了個白眼:“什麼叫讓裁判直接下場?我又不是讓你走後門特批!”
說著,將腦袋側過來,聲音壓的低低的:“放心,這裡沒人認識你,也沒人知道你身份,我就是讓你給他們一點指導意見罷了,看看哪些東西值得繼續搗鼓下去,哪些東西可以稍稍改進一下,試著幫著他們透過初審罷了……幫忙和走後門的區別我分得清,事後我也不會給其他人提你的名字的。”
楊默聞言,忍不住一頭黑線。
考慮到如今大部分村集體企業依舊實力先對薄弱,因此為了降低這些企業的沉沒成本,大華公司針對這次的德交會,提出了一種類似於“先市場,再工廠”的操作思路。
這種源於某牛奶品牌的操作模式大家都很清楚,就不贅述了。
但之所以說是“類似”,那是由於不同行業之間的特性,在許多細節上依舊有著非常多的不同。
就拿眼前的這一堆小機械類產品來說吧。
像這一類不需要大型全自動生產線,技術含量相對較低,生產裝置相對簡單,工序調整也相對簡單,且是專門衝著德交會去的工業產品,在透過終審以前,你只需要做出幾個樣品,且能證明自己具有完整工序和對應的生產能力,能在參展前具備少量庫存,並在拿到訂單後短期內迅速擴產可以了;
至於擴產所需的資金問題,等你拿到訂單後,大華公司自然會在第一時間幫你協調……甚至如果客商的訂單要求的急的話,大華公司那邊還會幫你協調oem,反正當初八寶茶也是這麼操作過來的,大華公司在這一塊經驗豐富的很。
看到這,有些同學可能回過味來了。
這不就是儘可能地降低運營成本和風險,鼓勵這些企業在終端需求為導向下的微創新麼?
沒錯,楊默就是這麼考慮的,畢竟如今這些村集體企業底子薄,真要是按照正常的商業模式去運作的話,任何一次失敗都有可能讓它們就此夭折。
所以,對於大部分村集體企業來說,想要拿到德交會的入場券,更多比拼的是創意和想法,而非實力。
這同樣也是這次德交會跟以往的展銷會不一樣的地方。
作為重生者,楊默很清楚,後世各地許多寄予了大量期盼的展銷會之所以在短暫的熱鬧之後便變得雞肋了起來,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算參展企業的創新力不足,幾乎所有的展會,展出來的商品有95%都是在其它展會上見過的……所以,透過機制設計,把德交會上的創新/微創新性產品佔比維持在20%以上,變成了他劃出來的一條紅線。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