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的時候不要這樣喊,在家裡才能這樣喊。”
“謝謝張主任。”
“你還是喊爸爸吧。”
“謝謝張爸爸——”
“哈哈哈哈哈哈……”
因為喊得特別大聲,倒是把張正東嚇了一跳,抬手就要給這小子一個“毛栗子”,結果熊孩子挺機靈,抱著一袋子羽絨服撒腿就跑。
這時候外面場地上全是家長,維持秩序的都是本地的代課老師,培訓之後就重新上崗了,不過並不是全都進教學崗,會說普通話才行,只會方言的,就是助教、助理,還有一些生活老師的崗位。
“給我也來一張,給我也來一張,我就在派出所拍過照,學校門口還沒拍過嘞。”
男人們縮著脖子叼著煙,一邊跺腳一邊笑呵呵地等著在學校招牌前拍照,能拍三張。
一張獨照,一張夫妻照,一張全家福。
本來只是想過來蹭蹭熱度的“縣太爺”,這回也算是服了,準備好了的演講稿直接塞進公文包當廢紙。
與民同樂歸同樂,但過完年該愁的事情也得愁。
因為“張安希望小學”附近三個村的勞力能出去打工之後,更多大隊的壯勞力也想學一門手藝,然後讓張主任介紹個工地。
幹工地最擔心的不是苦,就兩樣,一個是能不能工錢到手;另外一個則是幹完了這個工地,下一個工地怎麼找。
其餘什麼吃飯什麼住宿,那都不是事兒,出門討生活,有個窩兒就成。
張正東不管這事兒,有言在先的,第一個工地幹完了之後,大家各憑本事。
畢竟賺到錢之後,是個人都會有心思,賺得多尚且還好,倘若少了,便會生出“早知道……”這個念頭。
實際上最先一批做小工的,已經有人吃到了苦頭。
有三對夫妻在“張安希望小學”專案工地出去的,男的當大工,女的做小工,然後十一月在市裡自己招活兒。
能做,也確實賺到錢了,但一對捱了打,一對還有八百來塊錢沒結清,一對各自受了點兒小傷然後自己扛。
再想回來幹,那是萬萬不行的,張正東不是立規矩,而是有言在先,講不了半點人情。
不過小孩兒因為是寄宿,倒也不影響來領冬裝羽絨服。
這三對家長也是希望孩子能幫忙美言幾句,亦或是之前的工友們能幫幫忙。
但在這種事情上,張叔叔的思考邏輯跟規章制度不搭界,他只知道有言在先這事兒,是為了自家侄兒的利益,不是為了自己。
自己賺了名聲,然後賠上侄兒的利益,那能行嗎?
當然不行。
我張正東又不是當官的料!
所以即便是這三家也有“哭戲”,可張叔叔當真是毫無波瀾,老鄉們的心都軟了,他還是硬得跟鐵一樣。
這下本來就服他的一幫人,尤其是“抓賭隊”的成員,更加服氣。
心腸好不錯,心腸軟……那還是算了。
張主任人帥心善有堅持,仁兄把弟們跟他混指定餓不著。
即便“縣太爺”也得承認,換成是他,那在這樣的場合下,多少雙眼睛看著,還有那麼多孩子,怎麼地也得先對付一下,展現一下自己的胸懷、良心。
可惜,“張正東同志”無所叼謂。
以至於這段小插曲傳到許多見多識廣老頭子的耳朵裡,一個個都是豎起大拇指,這個張幹部,晚生了幾十年啊。
這要是生在他們那一代,領著弟兄們一起“創業”,生活早就有奔頭了。
可太有奔頭了!
不過還別說,因為張正東的不講情面只講制度,訊息傳出去之後,好些在彭城、濟城討生活的豐邑人,都在今年提前回了一趟老家看看。
不看別的,就看張正東這個人。
要確實跟傳說的那樣,人帥心善有原則,那不消多說,一個月千把塊,他們也跟張正東干了。
這些人可不是什麼沒文化的土包子,有些是早些年考上中專分配出去的,有些是參加高考考出去的,還有一些跟張正東一樣,也是當了兵回老家混出頭的。
其中不乏還在廠長、車間主任、工程師、技術員等等崗位上,只不過以前覺得回老家沒搞頭,不如在城裡衣食無憂。
可憑良心來講,絕大多數人,都是有鄉土情懷的,這光景看到了不敢想象的希望,於是也就互相打了個招呼,來了一趟“張安希望小學”,就走走看看,親身體驗體驗到底有沒有希望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