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飯館通北宋

第8章 貴羊賤豬

蔡河決堤,水漫御街,沿街的商鋪無不門扉緊閉,御廊裡密密麻麻地排列著鋤頭畚箕之類的工具,朝廷招來的民夫正協力抽水,吆喝之聲,不絕於耳。

昔日繁華的九陌通衢,竟完全看不到車馬的影子,只有販夫和貨郎,仍挑著沉重的擔子蹚水而行。

沿御街往南步行大約二十分鐘,這時積水已漫過腳踝,相較兩天前,水位已經下降了不少。

再往南去就是蔡河,又叫惠民河,那裡才是此次水患的重災區。

吳銘不再往南走了,他已聞見淡淡的血腥味,於是向右拐進了此行的目的地:殺豬巷。

殺豬巷顧名思義,乃屠宰場彙集之地,相當於現在的“肉類批發市場”,各坊巷橋市的肉行都從此處進貨,位於城南的酒樓食店也都來這裡採買。

老遠就聽見屠戶剁骨的悶響和罵娘聲:“直娘賊!這鳥雨再下三日,蔡河裡的魚蝦都要遊進樊樓了!”

不怪屠戶罵娘,因這水災,城南的正店盡皆閉門歇業,往日專供正店的羊肋條,如今只能拆碎了賤賣給腳店,本就賤價的豬肉更是一跌再跌。

吳銘在曹家肉鋪的肉案前站定。

見有生意上門,曹屠戶立時收起罵孃的狠勁,換上職業的假笑,問道:“要哪種肉?是自家吃,還是替店裡採買?”

“替店裡採買。”

曹屠戶臉上的笑容更盛,拿屠刀撥動著掛在三腳鐵鉤上的半扇肥羊,極力推銷道:“昨夜宰的大羯羊,你瞧瞧,往日須賣二百文一斤……”

“我買豬肉。”吳銘打斷施法。

曹屠戶愣了下:“你不買羊肉?”

“不買羊肉。”

“你是替店裡採買?”

“是。”

“可你不買羊肉?”

“正是。”

豈有此理!

豬肉在宋朝是低賤之物,二十多年後,被貶黃州的蘇軾會寫下一篇《蒸豬頭頌》,詩云:“黃豕賤如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然後便搗鼓出東坡肉為豬肉代言。

東京城內更是如此,宋太祖早在開國之初就定下規矩:“飲食不貴異味,御廚止用羊肉。”士大夫也“不以彘為膳”,豬肉是給窮人吃的,富人只吃羊肉。

這股貴羊賤豬的風潮自上而下,自宮廷到民間,最終影響了整個社會。

餐飲業以市場為導向,消費者熱衷羊肉,廚師自然拼了命地研發以羊肉為主的美食。

所以各大酒樓和食店鮮有賣豬肉的,就算賣,也不會是主菜,而是用作澆頭和餡料。

可即便如此,豬肉仍然是宋朝市佔率排第一的肉食,畢竟窮人才是沉默的大多數。

只是窮人不太會做,也沒精力琢磨,多是往鍋內一扔,燉熟了便吃,想也知道不可能好吃。

曹屠戶不理解,一個開店的採買豬肉作甚?

原因很簡單:吳記川飯的葷菜基本都以豬肉為原材料,且豬肉便宜啊!

羊肉一斤一二百文,豬肉一斤六七十文,最近甚至降到了六十文以下。

這樣說是不是有點太lo?

那他換個說法。

曹屠戶永遠不會理解,吳銘要做的正是二十多年後的蘇軾會做的事,而且更進一步:他要扭轉宋人對豬肉的偏見,他要讓天底下所有人都知道,豬肉也可以很美味!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