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飯館通北宋

第205章 壩壩宴的代表菜

吳振華問明瞭開宴的時間和用餐的人數,當即拍板:“得行!我兩個提前把菜備好,你到時候喊輛車拉過去就是了!”

吳銘也是這麼想的。

上回去醉翁家裡做壽宴,只需做十個人的菜外加一桌家宴,且並非一次性出餐,活計相對輕鬆。

這回不同,人多量大,靠他一個人根本做不過來,必須請個外援。

好在狄家的喬遷宴並非流水席,開宴時間定在下午四點左右,照吳銘的想法,提前兩天就得備菜,考慮到頭兩天還要營業,因此從今天開始,連著這幾天,都要請老爺子來店裡幫忙。

吳振華巴不得天天來:“以我的意見,今天就可以開始準備了!”

“倒也不必這麼著急。”

吳銘從未跟老爺子合作過,兩人對三蒸九扣的理解未必相同,但一個廚房裡只能有一個主廚,這兩天先磨合磨合,套用一句時髦的話,這叫“對齊顆粒度”。

他措辭儘可能委婉:“宋人的口味和現代人不同,所以做法上要有所調整……”

“聽你的!”老爺子十分爽快,“你指哪兒我就打哪兒!”

吳銘笑著點點頭:“現在先把選單定下來,雖然主打蒸菜,但不完全按壩壩宴的席面來做,我還要添點別的菜……”

吳振華大手一揮:“無論如何,肘子、蒸肉、甜燒白和鹹燒白,這四道菜都必不可少。我們那會兒管這四道菜叫‘四個姨媽’,只有四個姨媽都請齊了,才能做田席。”

這四道菜也是壩壩宴裡的代表菜,吳銘逐一記在小本本上。

其實要做什麼菜,他心中大致有數,爺孫倆你一言我一語,很快定下選單,共十六道菜,十二葷三素一湯。

狄詠那桌則另做兩道葷菜替換之。

說曹操,曹操到。

吳銘買完菜歸來,便聽徒弟說狄小官人正在店堂裡等候。

立刻出來相見。

見禮罷,狄詠開門見山道:“宴席的菜品,吳掌櫃可定下來了?”

吳銘給出肯定答覆。

適才定下的選單已讓小謝謄寫一份,本打算待會兒差李二郎送至狄府,此刻便交給人樣子。

狄詠接過一看,粉炊肉、鹹燒白、八寶飯……盡是前所未聞且不在店裡出售的新菜,登時既喜又饞,接連吞嚥唾沫。

“聽聞小官人已經遷回舊邸?”

吳銘也是晨間剛聽鄭榮喜說的。

“正是!昨日方得遷歸舊邸,特來告知吳掌櫃,倘得閒暇,不若與狄某同歸。”

前番訂宴之時,吳掌櫃說過欲往狄府的灶房一觀,狄詠此來,正是踐此約定。

吳銘客氣道:“不過小事一樁,何勞小官人親臨小店?”

略一停頓,又說:“眼下正待籌備午市,待申時前後,再往貴府叨擾。”

“幸而親自走這一趟——”

狄詠揚了揚手中選單,笑容真摯,隨即迭起,收進懷裡,拱拱手道:“那便申時再會。”

……

和買不起房的醉翁不同,老狄家的豪宅是趙官家賜的。

皇祐五年二月,狄青平定儂智高之亂,大勝歸朝。為嘉其功,趙禎難得硬氣一回,力排眾議,將他心目中的“朕之關張”擢升至樞密使的高位,並賜第敦教坊。

敦教坊位於龍津橋以南御街以東,這一帶少民居多官舍,雖地處外城,卻是實打實的“貴胄大院”。

趙禎最寵愛的溫成皇后張氏(已逝世),其孃家人也曾獲賜敦教坊的宅第,不少五服內的宗室子弟亦居住於此。

吃過午飯,三老回家睡覺,吳銘則叫上小謝和二郎,閉了店門,由李二郎領路,向西出麥秸巷,沿御街過龍津橋往南,至車營務往東,過草場,頓覺氣象一新。

放眼望去,皆是高門大院,但見甲第星羅,比屋鱗次,棟宇密接,略無容隙。如果說麥秸巷屬於老式住宅區,此間便是高檔別墅區,莫說吳銘那套民居比不了,醉翁的家宅亦差之遠矣。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