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夫妻、愛情有關菜品吳銘率先想到的是夫妻肺片和老婆餅,但顯而易見的,夫妻肺片裡沒有夫妻,老婆餅裡也沒有老婆,真要做出來,還得編個故事解釋菜名。
與其費這個勁,不如換一種更直截了當的菜品。
“這第二道菜叫鴛鴦餃。”
鴛鴦餃是四川廣安的一道特色小吃,傳統做法應用空心菜汁和胡蘿蔔汁等天然色素製作雙色麵皮,再用紅綠食材製作雙色餡料,色彩鮮豔、造型美觀,恰合鴛鴦之名,十分貼合七夕的氛圍。
吳銘打算做個青春版的,不做雙色麵皮,只做雙色餡料,主食材選用青紅甜椒。
“需不需要我幫忙?”
吳振華冷不丁又嗷一嗓子,鴛鴦餃他會啊,準確地說,四川的小吃沒幾個他不會的。
見老爺子摩拳擦掌,吳銘沒忍心再次掃他的興,想了想說:“你幫我把紅椒和青椒切了吧,切碎點,我待會來和個餡兒。”
“要得!”
吳振華等的就是這句話,立刻洗把手重回灶臺。
一拿起刀,眼神瞬間沉靜下來,腰背微沉,肩臂不動,手腕輕抬,刀刃勻速推切,篤篤篤……到底是從業數十年的老廚師,很穩很有範兒。
謝清歡卻有些疑惑:“餃是什麼?”
宋代沒有“餃子”這個詞,但有一種類似湯餃的食物叫“餛飩”,還有一種類似現代餛飩的食物叫“餺飥”。
“是一種蒸制的麵食。”
吳銘一邊解釋,一邊往麵粉倒入溫水。
他的白案水平大概只比學徒強一點,屬於基本技巧都會,但遠遠不到融會貫通的程度,做個餃子皮不成問題。
揉麵、醒面、做劑子;切配、和餡兒、調味……前面這些步驟和做其他餃子沒什麼差別,鴛鴦餃的獨特之處在於包制手法。
“像這樣,放入肉餡打底,把正中間捏起來,開口轉向自己,再把兩側捏起來形成兩個小洞和兩個口袋,再往兩個口袋裡分別放入紅綠兩色的餡料……”
吳銘一邊演示一邊講解。
吳振華滿眼讚許。當年可沒人教他,他只能照著烹飪書自學,可書上只附了一張成品圖,還是黑白的,文字描述終歸抽象了些,他摸索了許久,試過無數次錯才找到正確的包法。
謝清歡跟著師父過了一遍,一學即會。
陳萍三遍掌握。
吳建軍一遍都不用,他直接選擇放棄。
他有自知之明,比起包餃子,還是剝蒜更適合他。
吳振華自告奮勇,攬下擀餃子皮的活兒,吳銘三人著手包制。
鴛鴦餃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提前備菜,一共包了三百個左右,一份六個,五十份的量,足夠了。
拿到灶房裡用柴火灶蒸上,這差事老爺子自然當仁不讓,李二郎從旁輔助。
這是土灶升級後頭一回啟用,單看外表看不出個所以然來,但火一生起來,李二郎立時傻眼,這火勢也忒猛了!
最神奇的是,火勢如此猛烈,煙霧卻極少,基本都順著小煙囪排出去了,灶房裡清淨無煙,毫不嗆人。
經吳掌櫃妙法點化,灶臺竟也似開了靈竅一般!
廚房裡,吳銘從冰箱裡取出已經凝固定型的乳液,倒出來,切成手指粗細的長條,依次裹上幹澱粉、蛋液和麵包糠。
起油鍋,油溫六成熱時下鍋,炸至表面金黃時撈起,待會兒客人來了,稍微復炸下即可。
讓小謝在水牌上寫上今日的特色菜,萬事俱備,只待午時!
……
王蘅恨不得今日便去乞巧市,可爹爹七日才休假,沒奈何,只能掰著指頭數著時辰,等唄!
左鄰右舍和爹爹一樣是在朝為官的人家,鄰家有幾個年齡相仿的女童,常來王家同姐妹倆作伴。
七夕將至,三家人已經約好六日七日晚在王家結乞巧樓,焚香列拜,對自家孩子便也睜一眼閉一眼,任憑她們日夜玩鬧。
鄰家的玩伴今日也來了,興沖沖道:“七娘七娘!我適才隨孃親去了你說的那家食肆!炸鮮奶真香啊!”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