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飯館通北宋

第197章 食味小記

瞧她那小樣兒,都不能說是暗示了,簡直就是明示。

吳銘啞然失笑,心說上回還只是讓我去你家附近開店,這回就要我去你家裡掌灶了,你是會打小算盤的。

他只當未解其意,同王安石夫婦閒聊。

“當——”

坊市深處傳來報時的鐘響,餘音嫋嫋,迴盪於城市上空。

午時已至,李二郎準時開門做生意。

卻見門外早已候著食客,竟不喧不攘,有序排隊入內。

王安石目睹此景,心頭微震:吳掌櫃非但廚藝卓絕,治店亦是章法井然,在這市井坊間委實罕見!

見賓客盈門,一家五口便不再盤桓,付訖餐資,起身離店。臨行之際,王蘅自然沒忘拿上那朵足可亂真的白荷花。

五人回到油壁車內,徑投乞巧市而去。

恰是飯時,保康門大街上車馬行人已疏落不少。

乞巧市間的吃食花樣繁多,但見識過吳記的糖畫和雕花,這些尋常的巧果巧食便再難入眼了。

逛不多時,頓覺睏倦上湧。方才吃得太飽,暖意隨血液流轉周身,催得人眼皮沉墜,用現在的話說,開始暈碳了。

三個小孩呵欠連連。

王安石見狀對夫人道:“你帶孩兒們回府歇息吧,我去次道兄府上討幾卷閒書看。”

送四人登車時,王安石冷不丁問:“蘅兒,你吳川哥哥今日做的飯菜,滋味如何?”

“自然極好的!”王蘅不假思索。

“既如此,何不據此寫一篇《食味小記》?”

“啊?!”

“你啊甚?《百家姓》尚能背得顛三倒四的,足見平日疏於課業,不曾用功。體裁、篇幅隨你所欲,唯以真情實感為要。”

王蘅眼珠子一轉,仰頭問道:“爹爹!我若是寫得不錯,可否再帶我來尋吳川哥哥?

“看來你確有所感。也罷,若能真情流露且文理通順,下回得空,再帶你來便是。”

吳瓊柔聲道:“讓張伯隨你同去罷。”

“不必,次道兄所居坊巷我閉目可達。”

王安石放下車簾,目送牛車轆轆離去。

旋即轉身,在道旁的鞍馬店中賃了匹小馬,徑往宋家的府邸而去。

……

七月七日在宋代不僅是七夕節,還是曬書節。

“七月七日,法當曝衣。”

早在秦漢時期,民間便有利用末伏天氣晾曬書籍、革裘的習慣,至宋代更是上升到國家制度層面,並予以精簡,突出曬書,體現崇尚文教的基本國策。

曬書節由此成為讀書人的盛會,每至七夕,不僅朝廷會舉辦“曬書會”,東京城裡的藏書名家亦會盡出自家珍藏,往往引得名流俊彥輻輳雲集,濟濟滿堂。

宋敏求正是本朝首屈一指的藏書家,家中典籍逾三萬卷,其中不乏孤本殘篇。

自在京任職以來,王安石便常去宋府借書觀閱,此等盛事,豈能錯過?

他控轡徐行,方過街角,迎面亦轉出一匹駿馬,鞍上之人聞聲抬頭,四目相交,俱是一怔,隨後又同時笑起來。

“子容兄!”

“介甫賢弟!”

兩騎並轡而前。

蘇頌笑問:“賢弟此行,亦是赴次道兄府上觀書雅聚?”

“然也!方才陪家人用罷午飯,便匆匆策馬而來了。”

蘇頌望一眼他行來的方向,又問:“莫不是在吳記用的飯?”

王安石哈哈笑道:“看來子容兄也已嘗過吳記的七夕美食,吳掌櫃新出的炸鮮奶和鴛鴦餃當真妙絕,更有那用蘿蔔雕就的白荷,惟妙惟肖,幾可亂真……”

他興致勃發,回味著殘留在唇齒間的滋味,眉飛色舞地描繪起來。

蘇頌含笑不語,只頻頻吞嚥唾沫,待他說罷,才長嘆一聲道:“賢弟饞煞我矣!”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