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林予安在煙燻房的內部,橫向平行架設了一根根鋼絲魚線。
作為懸掛肉條的橫樑,確保其能承受住數十公斤鹿肉的重量。
最後是屋頂,他先用幾根更細的木杆,以一個較小的傾斜度搭建。
從煙燻房的一側牆體,搭向另一側的牆體頂端,形成屋頂的椽子框架。
然後在椽子之上,他先鋪上一層之前收集的樺樹皮,在蓋上大量的苔蘚。
他刻意留出了一些狹窄的縫隙,作為煙霧排出的通道。
煙燻房準備就緒,林予安回到庇護所,進行燻肉前的準備工作。
“煙燻之前需要將鹿肉切割長條或薄片狀,這樣更易於燻透。”
他拿起一塊鹿後腿肉,鋒利的多功能刀在他手中靈活地遊走。
順著肌肉的自然紋理,將厚實的鹿肉分割成寬度約五到十厘米、長度不一的肉條。
他切割得非常仔細,每一刀下去都力求保持肉條的厚薄均勻。
以確保它們在煙燻時受熱和脫水程度一致。
當所有的鹿肉都切割處理完畢後,林予安開始將它們懸掛到煙燻房內的鋼絲橫樑上。
很快,煙燻房內部便掛滿了密密麻麻的肉條,粉紅色和深紅色的肉塊交錯懸掛。
在從屋頂縫隙透進的微光下,形成了一片頗為壯觀的“肉簾”。
他特意調整了肉條的間距,確保它們之間至少留有空隙,以便煙霧能夠充分流通,均勻地包裹熏製每一塊肉。
“所有的鹿肉都已經'上架'了,可以開始熏製了!”
“煙燻的關鍵在於'煙'而不在於'火',需要的是大量的、持續的濃煙。”
林予安在煙燻房中央的地面上,用幾塊石頭簡單圍起一個直徑約半米的防火區域。
先在其中用乾燥的細柴和蘆葦花生起一小堆明火。
待火勢穩定,他開始加入半燃燒狀態的木炭火,並在上面覆蓋大量略微潮溼的松針和苔蘚。
這些潮溼的材料在炭火的炙烤下並不會劇烈燃燒。
而是會緩慢地陰燃,產生大量濃郁持久的白色煙霧,並散發出混合著松脂和針葉的獨特香氣。
很快,整個煙燻房內部便被乳白色的濃煙所徹底籠罩。
“煙燻的過程通常需要持續數天,具體時間取決於肉塊的大小、煙燻的強度,以及期望的儲存效果。”
“而我則不需要那麼幹的肉乾,現在的溫度,對於半乾的肉乾來說,足以讓他不會腐壞了。”
他將煙燻房簡易的木樁門輕輕關上,只留下一道極小的縫隙用於觀察內部情況。
然後退到一旁,靜靜地守護著這個正在進行著熏製工程的“美食工廠”。
時間來到第四十八天。
從昨天傍晚開始,林予安的注意力就幾乎完全被這個煙燻房所佔據。
他每隔一兩個小時,便會走出庇護所,仔細檢查煙燻房內部的木炭和煙霧濃度。
並時刻注意那堆陰燃的燻料上,是否需要新增一些新的潮溼松針。
為了防備那些可能被肉香吸引來的夜行掠食者。
他在煙燻房周圍的幾條必經小道上,繫上了幾根從漁具包裡取出的細魚線,魚線的另一端則連著幾個小巧的餌鈴。
任何不速之客的闖入,都會引發一陣清脆的警示。
萬幸的是,這一夜餌鈴始終保持著沉默。
林予安昨晚斷斷續續地睡了幾個小時,今早感覺精神尚可。
他起床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起身快步走向煙燻房。
走到附近一股更加濃郁的肉香,混合著松脂的煙燻氣撲面而來。
他推開那扇用薄木樁拼湊的簡易房門。
只見內部煙霧依舊繚繞,那些懸掛著的鹿肉條,經過一夜的燻烤,表面已經明顯收縮。
顏色也從之前的鮮紅,轉變為一種極具食慾的、油潤的深紅褐色。
“嗯,熏製進度比預想的要好。”
林予安低聲自語,又往燻煙火堆中新增了一些新的燻料,確保煙霧能夠持續整個白天。
回到石屋,爐火重新燃起。
他將昨晚特意留下的煎過的鹿裡脊,放在不鏽鋼鍋里加熱。
油脂在高溫下迅速融化,發出“滋滋”的輕響,依舊配上一杯用新摘的松針泡的熱茶,便是這第四十八天充滿能量的開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