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外形是純白的狒狒,這個世界的一切事物只有黑白二色,白即代表存在,所有資料體都是這個顏色,而黑色則表示空集,是一種殘缺狀態,一旦大規模出現就是危險訊號。
電子生物被黑色侵染就意味著資料丟失,結構受損,直至完全被吞沒、消失,那便是“死亡”。
能夠造成資料體死亡的原因也有不少,比如程式錯誤(疾病),系統漏洞(意外事故),電子病毒(謀殺),或者是一次突如其來的斷電。
對資訊世界來說,斷電後再開機就相當於宇宙時間線重啟一樣,看似一切都沒變,但很可能產生某些不妙的後果。林博搭建的電網足夠安全穩定,基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個穩定存在的電子宇宙,讓法師創造的資料生命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演化。
林博的桌子上已經堆積了幾十只資料生命,它們體格有大有小,造型各異,有些行為靈動,有些則動作呆板,顯現出智慧等級的差距。
最先創造出來的智慧生命體型較小,造型就像一隻螃蟹,擁有抓取資料的鉗子,還有靈活跑動的八條腿。
而後面幾隻都是越來越碩大,林博沒有過多堆砌神經網路的複雜度,而是在賦予它們各自不同的基礎功能,用於分析影象資訊的複眼蜻蜓,用於進行模型運算的雲團螞蟻,用於模擬人類心理的稜鏡烏鴉等等。
只需給它們投餵足夠的資料,便可逐步成長。
但林博仍舊不滿足於此。
這些特化的智慧生命在創造之初就被賦予了完整的結構功能,就像剛生下來的孩子就已經是合格的記者、科學家、心理學家,缺乏突變的可能性,無法根據環境變化做出適應性調整。
於是他將目光放回到最初的那隻小螃蟹,結構最簡單,神經元數量也只有九十條,它的功能是對抓取的資料進行邏輯分析和歸類。
林博思忖片刻,一點點抽走神經元,對剩下部分進行結構調整。
神經元數量從九十,跌落至七十,再到五十,小螃蟹喪失了邏輯分析和歸類能力,外型進一步收縮、轉變。
最後,林博手中剩下一隻小小的白蠶。
六條神經元構成它簡單質樸的行為模式,收集分析資料,製造神經元,複製貼上,即進食、生長與繁衍。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先天的功能與使命。
林博將所有智慧生命都捉在手中,起身走出燈塔,來到孤島中心的通天樹,將白蠶放在樹幹上,看著小傢伙爬上枝頭,啃齧方型的樹冠,吃了幾口之後,忽然停止不動,身體緩緩分裂成兩份,然後繼續低頭進食。
林博滿意點頭。
隨後,他在大地上指點,一片片高聳圍牆隆起,形成資料夾,他把各種型號的智慧生命分門別類投放到不同圍牆裡。
接下來,就該建造適合不同智慧生命成長的棲息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