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輪胎的材料生產出來了,那輪胎生產和造型基本上就沒什麼問題了。
後世有很多工業落後的國家修復輪胎的影片,因為輪胎磨損導致表面紋路都快沒了,人家都可以用手工的方式削平汽車輪胎表面,然後貼一層新的紋路橡膠上去。
雖然質量和安全性肯定跟一體化生產出來的輪胎無法比,但這也能證明有材料的情況下,其實生產輪胎的技術不難。
而輪胎有了,輪轂也好解決。
生產輪轂在這個時代來說不難,最多是一些小問題處理的不精緻。其實關鍵的還是材質問題,使用的鋼材肯定沒後世的好,但也算能滿足使用了。
第一汽車廠有大型進口的衝壓機,可以透過鋼板衝壓和焊接成型。
昌城沒有裝置可以使用澆築的方式,就是生產的慢一些,後期處理也慢一些。但起碼在以後要生產其他型別的車輪,不會受第一汽車廠那邊的限制。
第一汽車廠那邊能組建一條完整的生產線,基本上主要零部件是能夠生產的,最多就是那種沒有進口發動機但是組裝的發動機零部件很多是進口的。
不過有一樣東西目前國內是沒辦法解決,那就是汽車上的玻璃。
汽車玻璃目前國內是真的沒辦法解決,也就是現在跟蘇聯屬於對口供應,價格只能說相對便宜。
後世搞汽車玻璃的某大佬說過,在八十年代初期,一塊汽車擋風玻璃要是碎裂了,要修理更換的話,得要五千塊錢。
那時候內陸城市的工資還沒漲,一個月還是三四十塊錢的工資。一塊汽車玻璃修理就要五千塊,要一個工人不吃不喝乾十年才能掙到。
當然了,要五千塊錢是因為國內已經改革開放了,有私人企業和個人買的起汽車了。汽車玻璃是動用了外匯購買的,自然要加價更換修理。
在沒有改革開放之前,所有的單位都是國家的,就算現在有公私合營,也是國家人員在主導。
如果不從蘇聯進口汽車玻璃,在其他國家進口,一塊前擋風玻璃差不多在三百美刀左右,一套汽車玻璃的話要六百左右美刀。。按照現在的匯率,人民幣差不多一千五百塊錢左右。
加上更換的維修費,還有一些其他因素,在這個年代更換一個擋風汽車玻璃,需要一兩千塊錢很正常也很合理。
價格這樣貴,不是說要掙誰的錢,而是讓大家珍惜。別有了汽車就亂開,玻璃撞碎了代價可不小。
江成和譚雅萱中午在橡膠廠吃完飯,又跟那邊的一些領導幹部交流了一會就回配件廠了。
輕卡組裝車間已經擺放了一排底盤和車架,很是壯觀。
其實一批也就是隻有五輛汽車的底盤和車架,但組裝車間不算特別大,就顯得多。
如果要量產,能像後世那樣組建一個自動化的生產線。那一個組裝車間能有幾萬平方米,流水線式的組裝,能一個小時左右就組裝好一輛車。
現在汽車的組裝已經進入了後期階段了,後世在有各種裝置的情況下,一個小時就能組裝好的汽車,現在已經一個月了。
就算是人工組裝,也已經很慢了。橡膠廠那邊只是生產出了汽車輪胎材料,輪胎生產肯定是趕不上的。
但輪胎本來就在最初的時候採購了的,現在能弄的基本都弄齊了。目前就差安裝車門,還有後車架上面的車廂了。
為了節省成本,加上國內目前鋼材緊缺,車廂的解構跟解放卡車初期一樣,用鋼材弄一個車廂框架出來,然後安裝木板在上面。側面和後面的欄板也都是用木材的。
所以這輕卡要是以後生產的話,可能還要招不少木工來組裝,跟木材廠合作。
現在等裝好車門,再把內飾座椅和一些零部件組裝好,基本上就算完成了百分之九十的組裝了。
可訂購了快一個月的汽車玻璃還沒有來,國內生產不了,只能從國外訂購。第一汽車廠目前是有汽車玻璃,但跟江成生產的汽車要的玻璃尺寸不一樣。
江成設計的輕卡車型尺寸比解放車小不上,光重量上就小了三分之一以上。因為很多技術和材質的問題,現在造的輕卡在重量上面無法達到後世那樣輕。
現在第一汽車廠沒有把解放卡車造出來,就算造出來也沒命名。但江成知道它的資料,後車廂四米多,車頭因為採用的是長頭設計,光一個直列發動機就佔用了一米多的位置,導致全長有九米多。
而江成設計的輕卡,發動機是橫列在駕駛室底下的。駕駛室的設計倒不是四四方方的,是前擋風玻璃是斜鋪的。
說直白一點,就是柴油發動機佔了駕駛室一部分位置,但又不全部是。因為輕卡也不需要太大的駕駛空間。
不像重卡和貨車,要跑長途,就算不是雙排車門,也會在駕駛室裡面留出一排司機休息的地方。
而且重卡和貨車本身因為裝的東西多,駕駛室也需要更高一些。
現在就是江成弄出來的輕卡,車門和擋風玻璃的面跟解放車不一樣。不定製基本不行,但定製也是從蘇聯進口,蘇聯在我國北方,一汽廠也在北方,就讓一汽廠採購汽車玻璃的時候幫忙定製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