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72邊三輪摩托車暫時不需要仿製了,仿製和仿造意思差不多,結果都是製造出來。但仿製一般是掌握技術,比如蘇聯提供的圖紙,然後按照型別,自己去生產配件製造出來。
而仿造,零部件不一定要求自己製造,按照某產品的造型和結構弄出來就行。
所以仿製其實很費成本的,有時候一個零件不光零件成本問題,而是要造出這個零件成本的問題,很可能為了一個零件,花很多錢去弄成產零件的裝置。
現在既然昌城汽車廠有能力生產邊三輪摩托車,自然是要節省仿製的成本了。現在國家也不容易,欠債搞發展,到處需要錢,但又不能不花錢。
不過具體答覆得等待,汽車廠得拿出一輛邊三輪車給軍w後勤部那邊,如果那邊覺得沒有問題。那麼就可以開始組建生產線了,進行邊三輪摩托車生產。
按照道理,是有多少生產多少的。這邊三輪不光是部隊有需求,地方上的需求並不少。但具體產量得看能進口多少材料,橡膠這方面國內其實也開始種植了,但產品不足萬噸。
萬噸不要以為有多少,在國內還不能生產汽車的時候,每年都要進口五萬噸左右的橡膠才能勉強滿足需要。
而這幾年國內工業在起步,天然橡膠五萬噸都不夠用。西方國家現在對中是實施封鎖禁運的,很多東西根本買不到,當然也可能買不起。
現在國內的橡膠,可能是這邊多用了一點,就有地方要少用。
比如在農業,目前只有天津有拖拉機廠,並且拖拉機還只是在研製過程中。還有一家拖拉機廠在建設中。
也就是說目前國內還沒開始生產自己的拖拉機,也就一下農場有進口一些拖拉機,進口一臺拖拉機要一萬兩千塊錢。
按照道理,生產拖拉機能節省進口費用。但此時的國內行情真的沒必要,因為此時國內的耕地並不多,依靠人力和畜力能滿足需求。
當然了,不是說人力畜力能滿足需求就不生產拖拉機了,關鍵是拖拉機生產的技術沒掌握,另外一個就是原材料的問題。
現在的拖拉機都是履帶拖拉機,履帶是用高錳鋼為材料生產的。在沒有技術的情況下,天津拖拉機廠那邊別說更換形式了,連螺絲都要進口,怕配不上。
原材料的問題,江成也解決不了。但江成能把拖拉機改成輪式拖拉機,可避開了高錳鋼,又要面對橡膠問題。
不過有一點好的就是,橡膠起碼國內還能擴張規模生產,高錳鋼只能完全依賴進口。
另外發動機和變速箱也是依賴進口的,這方面其實江成也可以解決。
但是能解決又如何,資源調配又不是江成能說的算的。
周廠長帶著江成和鄭可回汽車廠了,回到汽車廠後,他是消失不見了人影。
江成和鄭可回到辦公室,兩人開始研究起內燃叉車的構造。對於內燃叉車,江成可以提供的也就一個外觀設計之類的。
沒穿越之前,江成工作的地方就有叉車,不過不是內燃的,是電力的。在外觀的設計上,江成能輕易的畫出來,甚至在網上也偶爾看到過一些這類的工程車,還可以提供幾個差不多的車型。
但是江成拆過近千輛汽車,沒有拆過一輛叉車呀。加上在單位裡的是電動叉車,拆了也看不到發動機。無法提供內燃發動機的一些大致的資訊。
發動機上面都會標註馬力轉速和扭矩的,有這個數值參考,再對應著車型。這也是為什麼江成能讓柴油機廠那麼快生產出符合自己設計的車輛發動機原因。
現在想生產內燃叉車,難點就在內部構造搭配。
“鄭助理,這沒有專門對應的力學公式,我看也沒有必要再繼續無謂的推算了。用笨辦法吧,先用大馬力的發動機和常規變速箱還有一些零部件組裝一下吧。試製出來後,再哪裡有問題就調整哪裡。”江成望著圖紙搖了一下頭說道。
“那這車自重按照幾噸來生產呢。”鄭可點了一下頭詢問道。
叉車要講究平衡,車身的重量最少要減去貨叉的重量,然後要大於限定舉重貨品重量。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