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楊平的辦公室,夏院長開始將電話號碼彙報上去,大約十分鐘左右,領導的電話就來了。
領導非常和藹可親,對楊平也是極其關心,他承諾將建立一個醫藥行業的核心技術攻關計劃,全力支援楊平帶隊承擔攻關任務,而且對楊平的支援沒有上限。
楊平這種人才,上級領導是給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
單靠楊平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楊平的報告裡也提到過對目前的科研製度的改革,不過這種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領導在電話裡也提到過這事,他已經重視到這個問題,將會逐步推進改革。
其實領導用電話這種形式與楊平談話,就是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繁文縟節,讓楊平去帝都面談會浪費楊平的時間,這是領導特意為他開闢的談話方式。
楊平與領導的對話結束之後,夏院長臉上也笑眯眯的,他現在做事越來越順利,可以說不管什麼事情出奇的順利,各種各樣的申請,不管是要人、要錢還是要裝置,要地盤,只要是申請,必定會快速獲批,簡直就是毫無阻力。
現在夏院長喝酒少了,胃病也神奇地自愈,以前三天兩頭胃痛,胃藥時刻揣在兜裡,現在已經好幾個月沒有胃痛,差點忘記自己曾經有胃病。
究竟是三博醫院成就了楊平,還是楊平成就了三博醫院,或許都有,但是後者的權重更大,這是沒有疑問的。
通完電話,楊平與夏院長聊一會天,夏院長還是很有野心的,他完全不滿足現狀,他要將三博醫院建立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化頂級醫院,給這家醫院注入一種文化、傳承與基因。
沒有楊平,夏院長是無法完成這個目標的,有了楊平的幫助,他一定能夠完成這個目標,其實現在三博醫院雖然已經算是國際頂尖醫院,那只是因為研究所的存在,因為楊平的存在,其它科室,醫院整體實力,所有醫生護人員的平均素養都還達不到國際頂尖醫院的水平。
夏院長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對這種差距他還是有著清醒的認識。
國際頂尖醫院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成,就像建設一所與劍橋哈佛平齊的大學,不是有錢,有漂亮的建築,有先進的裝置,有幾個世界頂尖教授就可以達成的。
它需要沉澱,需要有追求真理的傳統,獨立思考的傳統,批判思維的傳統,需要一種文化核心,一種崇尚學術的基因,現在,現在的三博醫院遠遠還不具備這些。
甚至可以說,三博醫院現在這種地位是楊平依靠個人力量強推上去的。
如果有一天,楊平離開三博醫院,今天的三博醫院的地位一定會崩塌,不再是世界一流的三博醫院,所以如果清醒地看,現在的三博醫院不是世界頂尖醫院,而是僅僅是擁有世界頂尖學者楊平。
言談之中,楊平可以感受到夏院長的野心勃勃和對醫院管理的思考,他甚至覺得自己身上有很多缺點,視野不夠開闊,還達不到一個世界頂級醫院締造者的素養。
原來夏院長也有自己的擔憂,他也想出去看看,但是一直沒有時間,等忙完這陣,他也想出去轉轉,出去深度學習那些世界頂級醫院的管理,那些醫院究竟是什麼樣的,它們的核心是什麼,內部執行機制是怎麼樣的。
同時,夏院長還認為,靠他一個人力量無法建立一個世界頂級醫院,他需要一個團隊的協助。
他打算邀請對世界頂級醫院有管理經驗的人才團隊幫助三博醫院改革,這是一個好想法,楊平琢磨著是不是可以向那些學生們說一說此事,讓他們幫忙找一個專業的一流的醫院管理團隊幫助夏院長改革。
與夏院長不知不覺聊了一兩個小時,那邊的病例討論已經結束。
“今年醫院招生面試馬上要開始了,今天已經將面試名單分發到各科室,你看到名單沒有?”夏院長臨時想起一件事。
楊平說還沒看到,夏院長說:可能你們科室的張醫生還沒來得及向你彙報,我簡單看了一下,這回人事處很給力,給你們科室的這批人素質非常高,還有當年入學時的省理科狀元。
“我到時好好看看,我們這邊確實需要補充新鮮血液了。”楊平說。
“我剛說的想法楊教授你覺得呢,有空幫我留意一下,幫忙找一個專業的團隊來幫助我們改革。”臨走時夏院長拍著楊平的肩膀,不過他很注意,現在每次拍肩膀都很小心,輕輕地拍幾下而已。
楊平讓他放心,一定幫他找一個世界最頂尖的醫院管理團隊來幫助改革管理制度,這事不難,他丟給羅伯特或者約翰內森去辦,就算讓唐順去辦估計也能完成任務,唐順也有美國留學的經歷。
張林和小五,還有研究所幾個醫生回來挺高興的,可能大家今天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而且對病例的診斷或治療幫助挺大,自信心這東西有時候形成良性迴圈作用非常大。
宋子墨、徐志良、夏書幾個人還在手術檯上沒下來,楊平看了看時間,按平時的手術速度,現在應該下手術了,怎麼現在還沒下來呢,是不是手術遇上什麼困難,雖然他們都能夠獨當一面,但是在楊平眼裡,他們還都是需要提高的,提高永無止境。
楊平決定去手術室看看,來到手術室,換上衣服,手術室里正在忙碌。
看著臺上的器械護士和巡迴護士,楊平想起小蘇,心裡十分感動,小蘇放棄了自己的心愛的工作,在幕後默默地支援他,他心裡暗自下決心以後一定好好對她,讓她這一生倖幸福福的,不能做半點對不起她的事情。
現在研究所手術室的護士長是周燦,已經新招了很多個新護士,三博醫院不僅醫生有海外進修學習機會,護士也有這種機會,護士也會像醫生一樣,分批次送往世界頂尖醫院進行學習,這樣才能與國際水準同步。
麻醉科主任是梁胖子,除了早期招入的魏醫生,也增加了幾個年輕的博士,這樣才能應付研究所日益增長的手術,其實研究所已經十分克制,儘量控制收住院的病人數量,只收一些高難度高風險的疑難病例。如果不設標準的放開收病例,估計研究所可以擴充套件為世界第一大醫院,床位數增加到幾萬也不是難事。
但是那樣沒意義,不管是研究所,還是三博醫院,走的都是技術上的高階路線,這注定不能隨意擴大規模。
“有什麼困難嗎?”楊平問道。
“右側橋腦海綿狀血管瘤伴出血,但是這血管有問題,很脆弱,很難分離。”宋子墨正在分離海綿狀血管瘤,他還是比較能夠沉住氣,遇到這種問題沒有慌亂,可能覺得自己可以處理,所以也沒有呼叫楊平。
楊平站在閱片燈前,認真地閱片:“術前沒有考慮到這個情況?”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