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真此時面對著三種可能,北魏西征胡夏、南下干涉中原戰事,或者打著南下的幌子,趁自己東出的時候,進攻蒲坂,入侵關中。
他不是拓跋嗣肚子裡的蛔蟲,對對方的瞭解,也僅限於一篇《魏書·明元帝紀》,哪能準確預判對方的行動。
劉義真沉吟不語,眾人也在耐心等著。
許久,劉義真開口道:“待上巳節一過,照常發兵,移駐潼關後,觀望局勢,等確認了魏人的動向,再作計較。”
說實話,假如拓跋嗣真的帶著鮮卑主力介入中原戰事,饒是劉義真,也不敢只率三萬餘將士東出。
移師潼關的話,如果拓跋嗣進攻蒲坂,可以快速增援,如果拓跋嗣南下中原,亦可由蒲坂東出,攻其河東,威脅魏軍的退路與糧道。
當然,此舉有利也有弊。
潼關距離長安尚且也有三百里,一旦魏軍進攻朔方,劉義真必定救援不及。
不過,劉義真其實也沒想救。
正如長孫嵩所言,自身的強大才是根本。
無論是劉義真救援胡夏,還是拓跋嗣干涉中原戰事,本質都是為了給對方添堵,對自身沒有太大的裨益,無論勝負,都是一筆虧本買賣。
所以劉義真選擇在潼關觀望,而非渭北,一旦確認北魏入侵胡夏,他便可立即由潼關東出,趁機肅清各路賊寇,兩家各取所需。
謝晦很敏銳地察覺到了劉義真的態度,他也不會天真的認為劉義真與赫連璝約為兄弟,是出自真心實意,不過是相互利用罷了。
“世子英明。”謝晦最先表態支援,他提議道:“臣以為,不妨下令讓傅司馬召集渭北將士,以備不測。”
他擔心的是北魏攻取朔方後,趁勢南下。
眾人深以為然。
包括劉義真在內,都不認為赫連璝能夠擊退魏軍。
這人也就內鬥是把好手,軍事才能著實稀疏平常。
“就依右衛所言行事。”劉義真點頭道。
他們走後,劉義真立即遣使往渭北,提醒傅弘之早作準備。
北魏的軍事動員同樣瞞不過胡夏。
赫連璝自從與劉義真約為兄弟後,他所需要防備的幾乎就只有北魏了。
原時空中,赫連勃勃在攻下長安時,就曾說過:魏與我風俗略同,土壤鄰接,自統萬距魏境僅百餘里。
風俗略同,代表著北魏極易吞併、消化胡夏部落。
而胡夏國都距離北魏邊境只有百餘里,也代表著魏軍能夠輕易打過來。
如今北魏這個惡鄰並不安分,赫連璝自然不會視若無睹,他早就從溫柔鄉里抽身,著手整軍備戰。
但赫連璝還是心裡發虛,為此焦躁不安,直到他得知了劉義真北上的訊息。
赫連璝為之欣喜若狂,他言之鑿鑿道:“相父,寡人若向劉義真求援,他必定來救。”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