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曹操廢棄函谷關,轉而在麟趾塬上增設潼關,本意是用以防備關西之敵,前趙時,潼關所在的華陰縣被劃入雍州,自此,成了關西門戶,阻擋關東各方勢力。
隋朝時,由於雨水沖刷,出現一條深溝,可以繞過漢潼關,因此南移數里,設在了深溝與禁溝之間,仍在麟趾塬上。
直至唐代,黃河河道向北斜侵,南側的河床裸露,淺灘可供車馬通行,無需再翻山越嶺,攀爬麟趾塬,因此,武則天下令將潼關移至麟趾塬下。
這不是劉義真第一次來潼關,他的記憶裡,另一個劉義真在北伐後秦時,曾一度留守洛陽柏谷塢,後來入長安,便是借道潼關。
劉義真至今仍對潼關的險要印象深刻,潼關之險,險在麟趾塬的五里暗門。
五里言其長度,暗門形容其險峻,這條窄路如深巷般暗無天日,僅可容納單車通行,極易伏兵,想要爬上麟趾塬,進攻塬上的潼關城,絕非易事。
事實上,武則天以後,潼關因為被搬下了麟趾塬,攻克難度驟降,不復天下雄關的美譽。
劉義真站在塬上,北眺黃河,看著滾滾河水東逝,暗自感慨滄海桑田,人力又如何能勝過自然。
他知道,風調雨順的日子將要一去不復返了。
東漢末年,氣候驟降,所以匈奴、鮮卑人大舉南遷,但在東晉時,氣溫又曾一度回暖,因此柔然人能夠在草原興起,但眼下,即將步入南北朝初年的寒冷期。
這段短暫的寒冷期僅有半個多世紀,劉義真對此其實並不擔心。
畢竟之前的光武中興,以及之後的元嘉之治,其實都是在寒冷期下開創的盛世局面。
真正讓他感到擔憂的是根據後世研究表明,南北朝初年,由於太陽系引力在這一時期急劇變化,將會出現超強的厄爾尼諾事件,無論南北,天災頻發。
真正關係到封建王朝興衰的並非氣溫高低,而是天災人禍。
所以劉義真急於平定中原,否則真等進入了災年,自己忙於賑濟災民,根本無暇出兵,只怕也無力出兵。
最先得知劉義真東出的是朱齡石、司馬順明以及於慄磾等人。
司馬順明聽說劉義真進駐潼關,為之驚恐不已,他遣使邀請司馬道恭、司馬楚之來洛陽陵雲臺商議,卻請不來二人。
司馬楚之派來的是一名叫作沐謙的親信。
司馬順明好奇地打量著沐謙,問道:“你就是被劉寄奴派來的刺客?”
“正是沐某。”
原來,司馬楚之佔據柏谷塢後,招聚流民,麾下已有萬人,劉裕不願看他坐大,於是派出沐謙假意投奔司馬楚之,實則伺機行刺。
沐謙在贏得司馬楚之重視後,謊稱生病,誘騙司馬楚之探望他,然而,司馬楚之卻是親自端著湯藥前來,這讓沐謙大受感動,於是取出藏在枕下的匕首,據實相告,從此,這位刺客也就成了司馬楚之的心腹。
司馬順明微微頷首,沒有繼續追問這件事,轉而臉色一沉,不悅道:“我與德秀(司馬楚之)是同族骨肉,今日誠心相邀,他又為何不至,只是差你前來?”
沐謙並不害怕,畢竟司馬楚之麾下有萬人,而司馬順明在吞併司馬文榮部後,也不過六千人。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