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子。”劉裕看向了劉義真。
劉義真趕忙起身:“兒臣在。”
私底下稱孩兒,公眾場合自然要稱臣。
劉裕指著堂下眾人道:“這些都是為父的股肱腹心,為父百年之後,你務必親之信之。”
劉義真故作惶恐,拜道:“惟願父王千萬歲,兒臣將盡力侍奉。”
劉裕笑道:“秦始皇、漢武帝他們求仙問藥,可得長生否?人終有盡時,你也終究是要接過為父肩上的擔子,這並不是需要忌諱的事情,然而,你不可忘了為父創業的艱辛,務必要善待功臣及其後人。”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了劉義真,帶著點期盼。
這是劉裕讓劉義真當眾做出政治承諾,為他與親信之間建立起相互的信任。
劉義真毫不猶豫道:“我家原本貧賤,幸賴父王與諸位功臣之力,方有兒臣之顯貴,常言道,飲水思源,兒臣豈能不思回報,兒臣在此立誓,非不赦之罪,不除爵,有違此誓,天人共厭!”
眾人面露疑惑,劉裕代他們問道:“何為不赦之罪。”
“反逆、大逆、叛、降、惡逆、不道、不敬、不孝、不義、內亂。”。”
劉義真所言,便是《北齊律》中的重罪十條,這些罪名,其實早在秦漢的律令當中就已陸續出現。
但在場很多人不通刑名,劉義真又只得詳細解釋。
劉裕聽罷,只能贊同部分,他糾正道:“非反逆、大逆、叛、降不除爵,惡逆、不道、不敬、不孝、不義、內亂者,失其爵位,由兄弟、近支襲爵。”
眾人聞言,齊聲盛讚道:“大王英明。”
反逆是指謀反,大逆是指破壞國家宗廟、皇帝陵寢,叛是指叛國,降是指向敵國投降,這些都是危及社稷的罪行,若是犯了這四項罪行,被除爵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其餘六項則只是與封建倫理道德有關。
劉義真從善如流:“兒臣謹遵父親教誨。”
劉裕頗為不解:“孤知道你有治國的才能,但你不好讀書,何以通曉刑名?”
能治國,能打仗,還能用天賦異稟解釋,可是不讀書的話,是不可能對刑法這麼清楚的。
劉義真回答道:“兒臣並非不讀書,而是不好經典,愛讀雜書。”
說罷,劉義真正色道:“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兒臣與父王聚少離多,不能侍奉左右,若有風言風語,父王不可輕信。”
劉裕聞言,看向賓客們,笑道:“諸位且說,世子是不是杞人憂天,我們父子休慼與共,何人膽敢進讒言。”
眾人紛紛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