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即臘月二十九日,除夕前一天。
劉義真入臺城,沒有急於面聖,而是先去了尚書檯。
不久,中書省頒佈一道聖旨,中書通事舍人來到尚書檯宣旨,司馬德文以劉義真為北道大行臺,使持節,率軍肅清中原賊寇。
行臺一職,始於司馬昭討伐諸葛誕,尚書僕射陳泰、中書侍郎鍾會等人以行臺隨從出征。
永嘉之亂時,尚書令、東海王司馬越率軍征討石勒,表以行臺隨軍,自此以後,尚書省長官出征或出鎮,隨軍衙署皆稱為行臺。
所謂行臺,即行尚書檯,為臨時性機構,隨軍事行動設立,職能側重軍事指揮。
大行臺一詞在原時空中始出自北魏末年,孝明帝任命爾朱榮為北道大行臺。
如今則成了東晉首創,當然,這是劉裕、劉義真討論過後的結果,而非司馬德文的本意。
其實,不管是北道行臺,還是眼下的北道大行臺,都是關西、中原地區的最高軍事機構。
劉義真之所以堅持稱大行臺,而非行臺,實在是他覺得晦氣,司馬越以討伐石勒為名,離開洛陽,中途死於項(河南項城),這個兆頭很不好。
當然,行臺也不如大行臺聽著響亮。
劉義真領旨謝恩後,他將北上平叛的訊息也傳揚開了。
王鎮惡、沈田子、檀道濟各自提前接到了隨軍北上的任務,而張邵作為文臣留守建康,繼續負責丈量田畝等事宜,王仲德見自己沒有得到命令,於是來到了尚書太謁見劉義真。
“臣聽聞世子將要出征,命王、沈、檀三將隨行,臣乃軍中宿將,為何不見世子徵召微臣。”王仲德很不服氣,以為受到了輕視。
劉義真安撫道:“宋王表我都督晉陵諸軍事,可我另有重任,於京口,鞭長莫及,需得擇人代守,然京口要地,去都邑密邇,非心腹不足以擔此任,我已稟明宋王,請由王卿鎮守京口,這是宋王的龍興之地,王卿務必謹慎。”
劉裕已經稱王,建宋國,但是劉義真稱京口為龍興之地,多少還是有點僭越的意思,但無人關注這一點。
王仲德知道劉裕、劉義真父子不讓他跟著去北方,不是瞧不上他,而是另有重用後,不由笑逐顏開,尤其是劉義真那句非心腹不足以擔此任,更是聽得王仲德身心愉悅。
他當即下拜表態:“臣愚昧,幸得世子指點,臣必當盡心竭力,不敢懈怠。”
王仲德走後,謝晦又來了尚書檯。
宋國左衛將軍丁旿病重將死,這一次是由謝晦統帶宋國右衛追隨劉裕南下。
“謝卿不在王府,如何來了臺城?”劉義真頗為驚訝。
謝晦先行禮,而後笑道:“臣奉宋王之命,入大行臺,聽候世子差遣。”
劉義真頓感劉裕思慮周詳,他麾下不缺大將,但確實少了一位謀臣。
當然,劉裕也是真的希望劉義真能夠得勝還朝。
說到底,關中距離建康太遠,劉義真在關中立下赫赫軍功,但南方士人的感受其實並不深,如果鎩羽而歸,劉裕在時,影響並不大,劉裕一旦亡故,只怕會有人生出異心。
“謝卿是宋王的謀主,伐秦十策中,謝卿獨獻九策,能得謝卿輔佐,滅中原賊寇,易如反掌。”
人都喜歡聽奉承話,下屬的恭維都能讓上司高興,又何況是上司在吹捧下屬。
謝晦喜形於色道:“臣當肝腦塗地,助世子蕩平賊寇。”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