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宋:未滿十二,是關中之主

第122章 119長安

商於()古道,又稱秦楚古道,全長六百餘里,連通秦山楚水。

唐人有詩云: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

古道其實並不好走,期間高山縱橫,谷底幽深,危崖高聳,險灘密佈,最窄處甚至僅有2.5米,但仍可容納大軍、車馬通行。

秦國開闢這條古道的初衷,本就是為了向前線輸送士兵、糧草,當然,劉邦的十萬大軍也是經由這條古道入關,滅亡了秦朝。

元熙元年(419年),二月十六日,劉義真在途中耽擱了幾日,但還是趕在這一天抵達了灞水東岸的五松驛。

王修已經在此迎候多時。

“今夜在此紮營,明日入城。”劉義真吩咐一句,與王修攜手步入驛站。

走了一天的路,早已疲憊不堪的將士們欣然領命。

驛站內,劉義真與王修對坐,二人無需客套,劉義真問:“王公,均田時可曾遇到阻礙?”

他帶了一萬二千步騎入關,另一個目的就是為了震懾宵小,為均田令站臺。

“正要稟告世子,政令初至長安,士人多有怨言,直至聽聞世子將要重返關中,這才得以平息。”

傳遞緊急情報時,信使肯定不會走水路,譬如去年劉穆之於前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病逝於建康,而劉裕因此事班師,則在前年的臘月初三,期間僅過去了六天而已。

考慮到劉裕啟程前,還需時日做足準備,因此,只能是傳聞中的八百里加急才能辦到。

劉裕此前派人通傳各地官員,為劉義真提前備置糧草,就是比照的這一速度。

使者是在去年的臘月二十八日離開建康,早在新年的正月初三,王修還未開始主持分田的時候,關中士人就已經得知了訊息。

既知劉義真將返,而京兆韋氏、杜氏、王氏又不肯挑頭鬧事,其餘士族也只能把委屈往肚子裡咽。

王修說著,拿出一本冊子:“世子離開前,囑咐下官密切監視輿論,此前有部分士人因為均田制而非議世子,他們的言行,下官皆已記錄在冊。”

劉義真卻不接:“王公做得很好,但我並非量狹之人,關中士族曾有功於我,如今卻被迫交出三萬戶百姓,心裡有怨氣也是人之常情,只要不是煽動鬧事,無需抓捕。”

佔了這麼大的便宜,劉義真自然容得下些許怨言,不會為此喊打喊殺。

王修聞言,由衷讚道:“世子雅量。”

說罷,王修重新收起了那本冊子,繼續介紹起了關中的均田情況。

連帶安定郡的軍戶、民戶在內,如今雍州登記在冊的共有14萬3千戶,共計56萬餘人。

此時的關中,雖然比不得西漢末年,64萬餘戶,240餘萬人口的繁盛,但比之西晉初年,僅有9.95萬戶的狀況來說,倒是有所增長。

西晉建國之初,關中之所以殘破,是因為這裡是魏蜀交鋒的第一線,打得殘破不堪。

而今人口增長,主要得益於羌人、氐人東遷。

現存的14萬3千戶中,漢人不足4萬戶,胡人則超過了10萬戶。

劉義真估算,關中的實際漢人數量應該在7萬-8萬戶之間,缺額的3萬-4萬戶即為關中士族剩餘的隱匿人口。

士族隱匿這麼多人口不足為奇,南北朝末年,東魏以高隆之任括戶大使,僅在河北、青州兩地,就蒐括出了60餘萬戶。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