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較河北士族,如今的關中士族屬於是小巫見大巫。
“可有足夠的田地分配給民戶?”劉義真關心地問道。
軍戶肯定是優先的,但不代表他不關心平民百姓的生活保障。
王修笑道:“八百里秦川,有的是荒地,世子無需擔心。”
劉義真微微頷首,他稍作計算,發現其實雍州的財政收入是減少了的。
在東晉原有的口稅米3斛的制度下,就算沒有這新增的3萬戶,雍州官府每年可從剩餘的11.3萬戶中徵收33.9萬斛的穀物。
而在推行均田制後,一夫一妻只需繳納2斛穀物為田租,雍州官府每年從14.3萬戶中只能徵收28.6萬斛穀物。
但劉義真並不後悔,因為他知道不能這樣去換算,每年不過少收5.3萬斛穀物,但贏得的卻是關中民心。
弄清楚了最關心的均田情況,劉義真又問:“兵馬、糧草籌備得如何了?”
“下官依照世子的吩咐,已經徵召了渭南二萬步騎,與六萬民夫,寬限他們在三月之前趕往長安集結,至於糧草,則皆已齊備,足夠十萬人馬半年所需,絕不會誤了世子的大事。”
此前驛卒八百里傳遞訊息時,也捎帶了一封劉義真給王修的信,便是叮囑王修不必急於徵召將士、民夫,只需在三月之前集結就行,足夠他們忙完田裡的農活。
劉義真很滿意,他讚賞道:“能有王公替我管理雍州,夫復何求。”
得了劉義真這句話,王修便感覺自己的辛苦沒有白費。
當夜,二人秉燭夜談,直至深夜,抵足而眠。
次日,即二月十七日,劉義真一行人渡過灞水,向長安進發。
官道上,百姓爭相圍堵,他們攜老扶幼,簞食壺漿前來迎接劉義真。
一位白髮老翁拄著柺杖,顫顫巍巍道:“世子走後,我等日夜祈盼,今日終於迎回了世子。”
儘管傅弘之、段宏等人都是名將,但哪有劉義真在時讓人安心。
當初劉義真離開長安,百姓們自發堵在城門口懇請他不要離開,劉義真還以為是王修的安排,如今他卻不會再問了,因為劉義真有這個自信,這是他應得的待遇。
劉義真扶著老人,感慨道:“老翁,義真能有今日,皆是因為我在雍州建立功業。”
說著,他的目光掃過眾人:“關中子弟為我拼死奮戰,我又怎能忘懷。”
人群中有不少關中將士,聞言,無不為之動容。
有人振臂高呼:“我願再隨世子征戰。”
隨即就有無數人響應。
謝晦、檀道濟看到這一幕,頗為驚訝,他們知道劉義真在關中很得人心,但沒想到竟然如此深受軍民的擁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