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城後,謝晦邀請檀道濟飲酒,幾杯下肚後,謝晦突然道:“晦有一言,中庶子不妨一聽。”
檀道濟早就知道謝晦突然請自己喝酒,定有用意,他道:“右衛直言便是。”
“晦勸中庶子在長安求田問舍,以備將來不時之需。”
謝晦話一出口,檀道濟便皺起了眉頭,他知道謝晦言下之意是未來劉宋可能會定都在長安。
不一會,檀道濟展眉笑道:“右衛多慮了,宋王在南方起家,又怎會將都城遷來關西。”
謝晦搖搖頭:“宋王在時,都城自然會在南方,但宋王百年之後,世子必都長安。”
檀道濟還是不信:“京口是宋王的龍興之地,青、兗、徐三州流民是劉氏的根基,世子又怎會捨棄他們。”
謝晦聞言笑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當年跟隨宋王南征北戰的北府精兵,大多都已不再年輕,宋王在南方創業,世子在關中建功,今日中庶子應當看到了世子的人望,此地,才是世子的根基。”
檀道濟沉默不語,他很清楚謝晦說的是實情。
此時距離京口建義,劉裕重組北府兵,已有十五年,當年跟隨劉裕打天下的那群將士,其實年齡大多數都已經不小了。
哪怕在後世,男人一過了三十五歲,也會感覺身體越來越差,更何況這些古代的大頭兵。
再有三五年,劉裕的這支開國精兵必將戰力銳減。
劉義真未來要想統一天下,根本就指望不了他們。
正如謝晦所言,關中,才是劉義真的根基,將來無論是對隴右、河西用兵,還是征討河東、河北,驅使關中將士,都要比京口北府兵更便捷。
許久,檀道濟強笑:“若以長安為都城,各地賦稅難以轉運.”
謝晦卻打斷道:“所以世子才要肅清中原,無非是多耗些人力物力罷了。”
“右衛究竟何意?”
謝晦一番拐彎抹角後,終於道出自己的心意:“晦只是希望將來世子提議遷都長安時,中庶子能與我一同勸阻。”
“這是自然。”檀道濟滿口答應。
他當然也不樂意看到劉義真未來將都城定在長安。
莫說漢人安土重遷,北魏孝文帝想要將都城從平陽遷至洛陽,不也同樣遭到了幾乎滿朝文武的反對。
謝晦能夠想到的問題,劉義真其實心知肚明,歷史上,劉裕死後,北府兵也迅速隨之凋零,此後整個南朝,幾乎都是荊襄將士在唱主角。
已故歷史學家週一良先生在《南朝境內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中就曾提到:宋、齊、梁南人立功名者有沈慶之、陳顯達、陳慶之等,然皆偶出之人才,國家所恃將帥之臣每在雍州(襄陽)。
所以劉義真格外重視荊襄。
只不過現在考慮這些事情還太早。
劉義真離開長安時,並沒有想過自己能夠這麼快地再回來,所以他把曾經的桂陽公府改作了學堂。
然而,長安破敗狹小不假,但城中最不缺的就是宮室殿宇。
事實上,長安與其說是一座城池,倒不如說是一個大型的宮殿群。
主持興建長安的蕭何就曾說過:天子以四海為家,皇宮不夠壯麗不足以顯示皇帝的威嚴。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