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歷史埋藏的暗線?
馬皇后還沒說什麼,朱標就先興奮起來。
對,就是這個。
對歷史同類事件的梳理,然後總結出規律。
“表弟果然沒有讓我失望,快與為兄說說這條暗線是什麼。”
本來準備開口的馬皇后,聽到兒子說話,就打消了這個念頭。
有時候讓年輕人自己交流,說不定就能得到更多的東西。
朱標也能從中學到寶貴的知識,這其實也是讓他在場的原因。
馬鈺先是看了一眼馬皇后,見她沒有開口的打算,才說道:
“在談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先給你們說幾個特殊的詞,這樣你們才能理解我後面的話。”
“生產力,就是生產一切物資的能力……”
“經濟……”
“生產資料……”
“生產關係……”
“生產工具……”
隨著馬鈺的解釋,馬皇后和朱標也更加的高興,又學到了很多新概念。
當然,更讓他們高興的是,馬鈺的長輩果然對這些東西做過系統的研究。
否則也不可能發明出這麼多新詞彙。
內心不禁對接下來的暗線,更加充滿了期待。
確定他們聽懂了這些詞彙,馬鈺才再次開口說道:
“現在我們拋開朝代概念,拋開所有的帝王、聖賢。”
“只單純以生產力為核心,來重新解讀生產關係的變化。”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明白,歷史上為何會誕生不同的土地人口制度,又為何會崩潰被新制度取代。”
說到這裡,他再次停了下來,給二人消化的時間。
畢竟是初次聽說這些新概念,馬皇后和朱標花了一些時間,才搞明白他這話的意思。
等兩人再次點頭表示理解了,馬鈺終於正式開始今天的課程:
“礙於生產力的落後,現在人類能獲取資源的手段相對單一。”
“主要就是農耕、畜牧、漁獵、手工業等等。”
“其中以農業最為重要,華夏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族群。”
“歷朝歷代也都以農業為一切的根本。”
“這就給了很多人一種錯覺,土地才是一切。”
“大多數朝代,都會基於土地來制定相應的制度。”
朱標忍不住問道:“難道不是嗎?”
馬鈺說道:“這只是表象,真正決定製度發展的,是生產力。”
馬皇后和朱標都露出疑惑的表情,倒也不怪他們。
一來是初次聽到這麼多新詞彙新概念,他們需要時間才能理解。
二來是馬鈺自己水平有限,解釋的不夠簡潔直白。
馬鈺也知道這些,所以他沒有糾結於這幾個詞彙。
繼續往下講,聽著聽著他們自然就明白了。
所以這次他沒有停頓給兩人消化的時間,而是接著說道:
“我們先從夏商時期的情況說起。”
“長輩們根據春秋時期遺留下的資料進行研究,推測出夏商時期的畝產只有三四十斤。”
朱標驚訝的道:“竟然這麼低?”
馬鈺頷首道:“很低,一來是種子的原因,二來是生產工具落後。”
種子是需要選育的,透過人工篩選,農作物的種子越來越好,產量也就越來越高。
前世考古學家在古墓裡,找到了西漢時期的小麥,發現當時的麥穗結(果)實率只有現在的一半。
能被當成陪葬品埋在墓裡的,肯定是精挑細選的大麥穗。
這也意味著,西漢時期普通小麥的結實率,比現代要低一半還多。
甚至可能只有現代的三分之一。
這是什麼概念,種過莊稼的都知道。
夏商時期雖然不種小麥,但不論他們種什麼,種子都不可能和現在比。
別說和現在比,就算是和明朝比,也是大大的不如。
生產工具落後就更容易理解了。
耕犁、播種用的耬等等一系列現在常見的工具,在當時還都不存在。
人們工作只有兩種方式。
其一,就是用鋤頭把地翻一翻,然後拉出一道溝,把種子丟進溝裡。
其二,地都不用平也不用翻,拿根木棍在地面戳個洞,種子丟進去埋起來就可以了。
也沒有什麼肥料,最多就是澆水除草。
產量低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一番細緻的講解,馬皇后和朱標才接受了這個資料。
即便如此,他們依然覺得不可思議。
畝產三四十斤,擱現在恐怕連種子都收不回來。
他們對夏商時期的落後,也終於有了直觀的認識。
同時心中也開始對儒家吹捧的三代之治,產生了懷疑。
就這生產力,百姓的日子能過的多好?
馬鈺並不知道,自己只是想講生產力的發展,竟然誤打誤撞的起到了這樣的效果。
見兩人都接受了這個產量,才繼續往下說道:
“養活一個人,每年差不多需要五百六十斤左右的糧食。”
“還要給來年留種子。”
“也就是說,一個人要種二三十畝地,才能夠勉強養活自己。”
“我們再來說說當時的總人口和土地。”
“根據推算,夏商時期的人口,少的時候應該在四百萬左右,巔峰時期在六七百萬。”
“當時國與國並不是直接接壤的,相互之間都隔著大片的荒蕪土地。”
“如此廣闊的土地,這麼少的人口,堪稱地廣人稀。”
“所以當時人才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而非土地。”
因為土地太多了,只要有人隨便開墾荒地。
“列國的首要任務就是控制人口,土地反倒是不那麼重要。”
“列國想要變強,最直接有效的辦法不是侵略他國,而是增加本國人口。”
“有了人,就有了一切。”
“所以夏商時期,列國兼併戰爭相對比較少。”
馬皇后插話說道:“民勝其地者,務開;地勝其民者,事徠。”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