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母是馬皇后

第132章 華夏文化的守護者

來到正堂坐好,兩人終於談起了正事,主要聊的就是正在進行的皇城貪腐案。

朱標嘆道:“本以為經過幾十年動亂,天下人都很窮。”

“今天才知道,窮的只是一部分。”

馬鈺自然知道他說的是什麼,不到四百家豪強大戶,抄出了七千多萬貫錢財。

這還沒算糧食、土地等財產,只算的金銀珠寶、古玩字畫、房產等東西。

據說那些藏錢的地窖被開啟的時候,負責抄家的人眼珠子都紅了。

那些富豪奢靡到什麼程度了呢。

有人用赤金打造的洗臉盆,用整塊的玉雕刻的洗腳盆。

朱元璋洗臉洗腳的盆子,也就是黃銅打造的。

說他們比皇帝還奢侈,一點都不帶誇張的。

要知道這可是在元末亂世期間,無數百姓飯都吃不到的時期。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真實寫照。

馬鈺想了想明末江南豪強的奢靡,說道:

“其實亂世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和宋朝中晚期比起來,他們的日子已經算是很簡樸了。”

朱標聽的直搖頭:“難怪你一直說,朝廷要代天行道,二次分配財富。”

“對這個世界認識越深,我就越發覺得,你的思想是正確的。”

“對了,姚雲心那邊進展如何了?”

馬鈺說道:“這事兒快不了,沒有三五年是不會有成果的。”

朱標確實有些著急了:“怎麼這麼慢,要不再找幾個人過去幫忙?”

馬鈺解釋道:“最好不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人多了反而會把大量時間浪費在口舌之爭上。”

“現在屬於搭框架時期,最好不要弄太多人進來。”

“等框架搭建好大方向確定,再找人過來填充內容即可。”

“甚至可以直接公佈天下,讓天下人自由評說。”

朱標疑惑的道:“這麼做恐怕會遭到天下人的抨擊啊。”

馬鈺笑道:“抨擊只要言之有物,也是為新思想添磚加瓦。”

“只要朝廷能堅定信心不動搖,讀書人早晚都會投入新思想門下。”

大多數人讀書,都是為了出仕。

到時候朝廷只要以新思想為題,主導幾次科舉考試,大部分讀書人就會搶著搶著改換門庭。

朱標肯定的道:“我爹和我這邊你不用擔心,是絕對支援新思想的。”

“尤其是這次事情發生後,我爹就更支援新思想了。”

馬鈺好奇的道:“哦,為何?”

朱標說道:“還是豪強的家底鬧的。”

他這麼一說,馬鈺就明白是怎麼回事兒了。

豪強上瞞君下欺民,肥了自己窮了國家和百姓。

可是在現有的思想體系下,朝廷拿那些大戶是沒有辦法的。

馬鈺的新思想裡,一句代天行道,就給了朝廷動大戶的理由。

以朱元璋的性格,誰能讓他合理合法的從有錢人兜裡掏錢出來,誰大機率就可以獲得他的支援。

這種性格也恰好暗合馬鈺的部分思想,正好可以加以利用。

朱標今天過來,自然不是為了討論豪強家底有多厚的,主要是來商量如何打擊豪強,拆分宗族的。

接著他就將自己的想法,一一講了一遍。

馬鈺也不得不稱讚一聲,標哥確實是有點東西的。

他能想到遷徙豪強並不奇怪,這屬於是古人玩剩下的。

事實上原本的世界,朱元璋也曾經用過這一招。

比如原本世界洪武三年,朱元璋曾經遷十四萬戶豪民去鳳陽。

洪武中期有感於北方人口稀少,開始有計劃的從山西遷徙百姓去河南、山東等地。

洪武晚期一度想要對全國人口進行調整。

只可惜因為朱標的死亡,他忙著給朱允炆鋪路,這個計劃就擱置了。

朱棣繼位後,從江浙、江西等地,大規模遷徙富戶填充北平。

這幾次人口遷徙,有效的調整了人口布局。

只不過可惜,這個政策並沒有作為制度延續下來。

等到仁宣時期,人口調整計劃就被擱置。

明英宗和明代宗就不提了。

憲宗用二十多年替他爹擦屁股,也沒精力再執行人口遷徙計劃。

明孝宗……也可以忽略不提。

再往後大明朝廷是有心無力,江南豪族已經形成規模,朝廷想調整也調不動了。

從這一點上來說,朱元璋的天賦確實很高,意識到了豪強問題,想要調整人口分佈。

但可惜,他明白的太晚,而且對此事的重視也不夠。

畢竟他單純是透過自己的經驗,察覺到這一點,對地方宗族士紳勢力的認識遠遠不夠。

但這一世就沒有這個問題了,在馬鈺的提醒下,他們對這方面的認識更加清晰。

調整人口布局的想法也就更加強烈。

計劃往洛陽、長安、鳳陽、安陽、北平五處遷徙富戶。

這五個地方,起碼也能遷六七十萬戶。

既能完成南方人口北調,緩解南北分化的危機。

又能將豪民從本鄉本土遷走,讓他們失去對地方的影響力,從而削弱他們的實力。

豪民都有錢,他們雄厚的資本,也能快速讓這些地方富裕起來。

而失去了這六七十萬戶的豪民,對南方的地方勢力是一次巨大的削弱。

相應的,朝廷可以更從容的將權力集中起來。

同時豪民空出來的位置,也可以讓無地的貧民來填補。

可以說是一舉多得的局面。

這個操作,讓馬鈺看到了漢唐朝廷的影子,大機率是借鑑了西漢和初唐的相關政策。

如果只有這些,還不值得馬鈺太過驚訝。

畢竟這是古人留下的智慧。

關鍵是,朱標能想到把諸姓打散混居,和遷徙豪強結合起來用。

因為戰亂,導致大量的典籍失傳。

目前能看到的史書上,關於強制諸姓混居的記載非常少。

前世還是從出土的敦煌文書裡,才瞭解的細節。

馬鈺之前只是和朱標講了一下,他就記住了,並且還活學活用。

這是真的將知識學通了。

如果朱元璋、朱標兩代人,能夠貫徹執行人口調控政策,並將其形成制度。

真的能緩解很多社會問題。

但朱標肯定不是來聽他的讚美之詞,更想獲得他的建議。

只是馬鈺也屬實沒有什麼更好的想法了:

“你的辦法,應該已經是目前的最優解了,我也沒有更好的建議。”

“不過倒是能說點別的,給你提供一下參考。”

朱標笑道:“我就知道你肯定會有想法,快說說。”

馬鈺沉思片刻,才開口說道:

“一個群體想要擰成一股繩,就必須要有一個共同的認知。”

“夏商在這一點上,做的其實並不太好。”

“西周是首先意識到這一點的,所以他們創造並推行了周禮。”

“之後在周禮的基礎上,形成了華夏的主體思想。”

“文化,成為了區分華夷的標準。”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