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母是馬皇后

第57章 儒從何來

這怎麼能不讓他們開心呢。

宋濂在讀書人中間的聲望也更高了。

不少人慚愧的表示,誤會宋先生了。

前段時間,朱元璋建立行政體系,任命三省六部官員。

劉伯溫選擇辭官,宋濂選擇不管事,儒生心裡對他們是非常不滿的。

但現在,誤會全部解除了。

宋先生不是不作為,而是在以另一種方式,爭取更大的利益。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宋先生才是真的大智慧,學以致用啊。

我們太淺薄了。

其實宋濂自己也是懵的。

他自然也清楚朱元璋的性格,李善長找他的時候,他也沒想太多。

就把自己心目中認為最好的禮法制度拿了出來,根本就沒指望能夠透過。

哪知道,皇帝就這麼給批准了。

雖然刪除了厚待士大夫的內容,可這個大轉變還是讓他不敢置信。

等清醒過來,他腦海裡不自禁的浮現出馬鈺的身影。

莫非又是他?

看來必須要找個時間去見一見他了。

不全是因為勸說皇帝的事情,還有很多學問方面的心得,想要和他交流。

前腳還說要徹底躺平的朱樉,得知此事急匆匆的找到馬鈺:

“完了,你說我爹是不是真的要和李相決裂?”

馬鈺搖搖頭,說道:“決裂倒不至於,但大機率不會如之前那般信任他了。”

“而且這麼大的事情,你爹不會如此兒戲的。”

“這次採用宋先生的意見,也不是因為李善長,至少不全是因為他。”

朱樉不解的道:“那是為什麼?總不能突然轉性子了吧。”

馬鈺說道:“你就沒發現,這幾個月你爹一直讓群臣上疏,談論漢唐和宋元的各項制度嗎。”

“研究的多了,他自然知道該採用哪種制度更合適。”

說起這個,馬鈺心中非常的得意。

還是他上課的功勞啊。

雖然他講的只是土地和人口制度變遷,但這兩項是一切制度的根本。

其它各種禮法制度,都是建立在它們之上的。

研究它們,就會連帶的將整個制度體系梳理一遍。

關鍵是,禮法制度和人口土地制度是息息相關的。

不可能禮法制度寬鬆,人口土地制度特別嚴苛。

反過來說,你禮法制度特別嚴苛,人口土地制度就寬鬆不起來。

所以,朱元璋這次在禮法上傾向於儒家,其實已經暴露了他接下來會採用哪種土地人口制度。

總體上大機率會沿用宋朝的寬鬆政策。

就算有所改變,至少也不會再和原本世界那樣嚴苛死板。

別人不知道內情看不出這個訊號,馬鈺豈能看不出來。

所以他心裡是非常高興的。

百姓的日子能好過一點,他的努力就沒白費,這一趟就沒白穿越。

而且,還證明了朱元璋也是可以說服的。

自己改變這個時代,不再是一句空話。

——

朱元璋採用儒家禮法制度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所有人的想象。

在儒生們的宣揚下,此事以極快的速度傳向四面八方。

原本還在觀望的儒生們,紛紛下場宣揚大明天命所歸。

剛剛佔領的區域,迅速恢復秩序,減少了朝廷的管理成本。

最直觀的地方,還是在於禹王鼎。

原本很多人都是不信的,支援的一方和反對的一方,每天都打不完的嘴仗。

但這一次,儒生們親自下場,宣揚寶鼎就是禹王鼎。

各種讚美寶鼎的詩詞文章,成堆成堆的出現,其中不乏大儒名家之作。

正所謂三人成虎,當掌握了輿論權的儒生們下場,這個爭議迅速分出了結果。

寶鼎就是禹王鼎。

這還不算完,沒多久訊息就傳到了各割據政權境內。

各路明軍發現,給自己通風報信的人突然變多了,很多地方甚至主動獻城投降。

統一步伐都為此加快了不少。

訊息傳回應天,朱元璋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這時朱標求教道:“爹,不過是採用了宋師的建議,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影響?”

朱元璋正想回答,好似想到了什麼,又改口道:

“你去問問馬鈺,看他是如何說的。”

然後朱標就出宮來到馬鈺家中,向他提出了這個問題。

馬鈺微微有些錯愕,道:“這個問題你爹和你娘應該都能回答吧,為何來問我?”

朱標倒也沒有隱瞞,說道:“我爹是想聽聽你的意見,看與他所想是否有所不同。”

馬鈺瞭然的點點頭,說道:

“既如此,那我就和你簡單說一下吧,此事其實並不複雜。”

“我問你,當年為何會有百家爭鳴?”

朱標想了想,說道:“生產力的進步,導致西周的制度崩潰。”

“先賢們都在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於是就有了諸子百家。”

“他們遊說列國,就是想實踐自己的學說……”

說到這裡,他恍然大悟道:

“儒生們想要實踐儒家學說,我爹採用了儒家禮法制度,他們才決定投效大明是嗎?”

馬鈺心中暗贊不已,都學會用生產力來解釋諸子百家的產生了,果然不愧是標哥啊。

真正用自己的死改變了大明歷史走向的人。

嘖,怎麼感覺有點不對勁兒。

算了,繼續談正事兒:

“總的來說沒有什麼問題,但具體到現在的儒家身上,只能說對了一半。”

“問題其實遠比你想的要複雜的多。”

朱標精神一振,來了來了,又要講課了,連忙坐直身子,說道:

“哦,願聞其詳。”

馬鈺暗笑不已,臉上一本正經的道:

“我先問你一個問題,什麼是儒?孔子和儒家是什麼關係?”

朱標不假思索的道:“說文解字言:儒,柔也。術士之稱。”

“朱子言:柔,和也……”

馬鈺打斷道:“我不是問你‘儒’是什麼意思,而是問你儒生這個群體是從何而來。”

朱標疑惑的道:“儒生不是孔子門人的自稱嗎?”

馬鈺搖搖頭,說道:“非也,儒生這個群體,早在夏商時期就已經存在了。”

朱標震驚的道:“啊?怎麼可能。”

見馬鈺認真的模樣,他知道這不是在開玩笑,自己可能要接觸之前接觸不到的東西了。

按捺住激動的情緒,讓自己平靜下來,他才恭敬的道:

“還請表弟解惑。”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