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姑母是馬皇后

第136章 吾以救世也

和馬鈺分別後,朱標先是找到朱樉:

“二弟,幫我調查一下官吏的生活情況。”

朱樉茫然的道:“具體哪方面的?”

朱標說道:“生活條件,就是他們的衣食住行,看看生活是拮据還是富足。”

“就調查應天府的官吏情況即可。”

如果應天的官吏生活都那麼窮困,那地方就更別提了。

朱樉疑惑的道:“調查這個做什麼?”

朱標倒也沒有隱瞞,說道:“表弟說大明的俸祿很低,官吏生活拮据,你查一查是不是這種情況。”

聞言朱樉說道:“嗨,這事兒不用查,我知道。”

“前天工部郎中計桓的母親病逝,奔喪的錢都沒有,還是同僚幫他湊的。”

“御史臺的御史沈翊,堂堂七品官,老孃過壽就買了三斤豬頭肉待客。”

“……”

他一口氣說了十幾個例子,全都是官吏生活上的窮困之事。

末了他說道:“就以七品官為例,每年八十石俸祿,關鍵還不能全額拿到。”

“國庫裡沒有那麼多現錢,也沒有那麼多糧食儲備,很多時候會折成布帛和香料之類的。”

“戶部折給官吏的時候,是按照市場最高價計算的。”

“可是官吏拿布帛到市場出售的時候,根本就賣不出那麼高的價格。”

“甚至商賈會專門在官吏發俸祿那幾天壓價,糧商會在那幾天抬價。”

“官吏們等著米下鍋,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裡外裡一折騰,實際到手的俸祿只有六成左右。”

“對於普通人來說,這些糧食確實夠吃了。”

“可他們是官吏,需要人情往來。”

“紅白喜事你得隨禮吧?逢年過節親朋好友你得走一走吧?”

“你當了官,家鄉有人遇到困難求到你頭上,不能視而不見吧?”

“別地的官是什麼情況我不知道,應天府的官我就這麼和你說吧。”

“只要不貪的,十個有九個入不敷出。”

“剩下那一個是家底厚,有家裡給補貼。”

朱標聽的倒吸一口涼氣:“沒想到情況竟然惡劣到這般地步,你就沒有和爹說過這事兒?”

朱樉攤攤手道:“說了,咱爹說天下百姓大多飯都吃不上,官吏們衣食無憂還不滿足,就是太貪。”

說到這裡,他譏諷的道:“咱爹給自己訂的早膳12道菜,午膳24道菜。”

“嘖嘖,突出一個嚴於律人,寬以待己。”

朱標只覺得太陽穴突突的跳,瞪了他一眼沒好氣的道:

“再胡說八道小心我揍你。”

“把詳細情況寫成書面材料給我,過幾日我有用。”

朱樉說道:“我那就有現成的,明天讓人給你送過去。”

朱標點點頭,心情沉重的離開了。

表弟常說,這個世界就是個巨大的草臺班子。

以前他還不信,現在才知道,大明這個班子確實很潦草。

尤其是自家老父親,壓根就沒有一點皇帝的意識。

又要馬兒跑,又不要馬兒吃草,這不是扯淡嗎。

以前天下還沒有一統,低俸祿的理由是錢糧緊缺,大家還能忍受。

可現在天下一統了,還這樣誰能受得了?

關鍵你皇帝給自己規定的早餐12道,午飯24道。

卻要求官吏們只能吃乾飯,連油腥都吃不到,誰肯給你幹活?

必須得改。

而且此事必須要儘快解決。

大明一統天下,馬上就要開始治理天下了。

如果讓官吏餓著肚子幹活,那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想一想就知道了。

表弟那句話說的好,高俸祿無法杜絕貪腐,但可以讓想當清官的人沒有後顧之憂。

否則就是逼著官吏去貪。

一路回到東宮,他照例先自己單獨思考。

將馬鈺所講的東西記錄下來,然後梳理出重點。

再和當前的形勢進行對比,以便於更加清晰的掌握其精髓。

對於部分內容,他越看越覺得很妙。

比如強制百姓分戶,打造家庭體系。

將家族分拆成一個個小家庭,分散他們的力量,這有點類似於推恩令。

還有就是修改曆法,採用黃帝歷簡直是神來之筆。

以前朝廷要用很多方法,來證明自己是華夏正統。

比如朱元璋就迫不及待的給元朝修史。

如果真採用了黃帝歷,比修十部元史都好用。

關鍵此法還很實用,方便世人。

朱標覺得,這個提議自家父親是肯定會同意的。

不過有些地方,他又覺得太過於激進。

其中最激進的,莫過於全民普及歷史。

他倒不是懷疑這麼做有沒有效果,而是擔心事情失控。

誰也無法保證,民智開啟後會發生什麼。

這時他又想起馬鈺的話,看一下子產的履歷。

難道子產身上有這個問題的答案?

想到這裡,朱標立即命人將關於子產的記錄翻出來。

因為馬鈺的原因,東宮也養了許多史官,協助朱標瞭解歷史知識。

他們的作用,約等於人肉搜尋引擎。

所以這會兒朱標只是下達一道命令,很快就有人將關於子產的所有記錄都拿了過來。

子產,鄭國人,鄭穆公的孫子。

鄭國是個小國,最高光就是鄭莊公時期,差點就成了當時的霸主。

然而他箭射周桓王,克段於鄢手短又太糙,為世人所不齒。

故而評選春秋霸主的時候,他落選了。

最後只得了個春秋五小霸頭銜。

但鄭國實在太小國力太弱,也就輝煌了那麼一小會兒,之後就成了晉楚兩國的夾心餅乾。

子產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走上政治舞臺。

鄭國的體制有些特殊,除了國君之外,總共有六位卿室執政。

按照順序就是第一第二到第六。

當時的第一執政是子皮,鄭國的實際統治者。

子產就是第二執政,變革的主要推手。

看完子產面臨的形勢,朱標都不禁為他捏了一把汗。

說是絕境一點都不為過。

要知道,晉楚兩國都是千乘之國,前者是曾經的霸主,後者是未來的霸主。

而鄭國地不過百里,車不過百乘。

夾在他們兩國中間,堪稱危若累卵。

然而,作為後人我們也就是感慨幾句就沒了。

可處在當時的子產等人,還是要繼續生活的。

即便面對的形勢再惡劣,他們都只能咬著牙硬撐。

他們沒辦法放棄,因為放棄就意味著死亡。

感慨了幾句,朱標繼續往下看,終於看到了子產變革。

【為田洫,劃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將農戶按什伍加以編制,對私田按地畝課稅。】

什伍編織,這有些類似於後來的保甲等制度。

對私田按畝課稅,這就是初稅畝確立私有制的後續啊。

朱標不禁又提起了幾分精神。

之前他聽馬鈺講解歷史的發展規律,但從初稅畝到秦國均田制中間發生了什麼?

不可能魯國搞了初稅畝,天下人都跟進了,必然有個發展過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