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這番話後,趙德秀很自然的走到了武將序列的中間位置。
趙德秀的這一做法,引得了許多文官的好感,文臣自古以來皆看重臉面。
五代亂世中,多的是皇子仗著身份尊貴欺辱文臣的例子。
大宋出了位尊敬文臣的皇子,一對比之下,這簡直太稀罕了。
至於慕容延釗等禁軍大將,見趙德秀主動加入己方行列,大多人臉上有著笑意。
當上百位文武大臣排好次序後,他們在禮官的引領下一步步朝著崇元殿前進。
不久後,兩條長龍便湧入了崇元殿內。
文武大臣站定沒多久,身穿龍袍,形象威武的趙匡胤就坐到了御座上。
趙匡胤剛一坐下,眼中就在尋找著什麼。
當在潘美的身後看到趙德秀的身影后,他才將目光收回。
“砰”的一聲,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趙匡胤用力拍了一下御案。
趙匡胤身負勇力,他這用力一拍,讓木質的御案發出了一聲巨響。
這聲巨響,清晰表達出了趙匡胤的“憤怒”。
“朕自問待李筠不薄,他為何反叛?
若是他真為周太祖之恩而反,朕反倒敬他是一條漢子。
可他接受了朕的封賞,現在已是大宋之臣。為宋臣卻叛宋,李筠實乃小人叛賊也!”
出兵講究出師有名。
李筠反叛大宋,打的是“復興周室”的旗號。
宋室代周而起,這一旗號的確能吸引一些擁躉。
為不讓李筠的勢力繼續壯大,趙匡胤就要在大義上對李筠進行反駁。
真是周室忠臣,早幹嘛去了?
當趙匡胤對李筠的行為定性後,身為禁軍之首的慕容延釗出拜言道:
“臣願為陛下興兵討賊。”
慕容延釗一出列,他身後的石守信、高懷德等人亦都義憤填膺。
禁軍諸將的踴躍請戰,令趙匡胤深感滿意。
在伸手安撫住禁軍諸將後,趙匡胤說出了他的想法:
“朕欲御駕親征。”
趙匡胤這話一出,滿殿譁然。
就是慕容延釗等人都沒預料到,趙匡胤竟報著這一想法。
很快就有一位大臣出來諫阻道:
“陛下,臣以為不可。”
趙德秀定睛看去,諫阻的這位大臣正是趙光義。
“天子之尊,如日月臨天,不可輕離國都;
今李筠反叛之事,自有良將統兵,若慕容將軍之勇略,足可代天巡邊,廓清邊塵。
國家初定,陛下若輕離國都,勢必會使人心不安,社稷動搖。
臣請陛下三思!”
趙光義說完後,對著趙匡胤深深一拜。
趙光義的話引起了許多朝臣的贊同,他們都出來支援趙光義的看法。
眾臣的話,並沒讓趙匡胤打消親征的想法。
趙匡胤正想出言解釋時,他的眼光瞄到了一位少年還靜靜站在班中。
片刻之後,趙匡胤心中已有想法。
趙匡胤將手指向班中的趙德秀,朗聲道:
“太原郡侯,你以為眾臣所言如何?”
帝王親指,讓眾臣都將目光聚焦在趙德秀身上。
一聲太原郡侯,更讓趙德秀驚訝的看向趙匡胤:
您培養皇子,不給新手保護期的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