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城外,宋軍大營中。
因擔心西面之敵趁李筠之亂有所異動,趙匡胤在離開洛陽時,留下了一萬五千禁軍給向拱統領。
兩次分兵下,趙匡胤最後帶到高平城外的禁軍,人數大致在三萬上下。
儘管因兩次分兵,而導致高平城外的禁軍數量有所減少。
可當東西二軍合攏後,高平城外的禁軍人數已在七萬左右。
單單從人數來說,大宋禁軍的兵力是李筠叛軍的一倍有餘,加之宋軍士氣正盛,近來有許多將率紛紛向趙匡胤請戰。
面對著諸將踴躍的請戰之心,趙匡胤並未急著同意。
除去趙匡胤深知攻城的艱辛外,他還在等著來自北方的訊息。
在多重兵圍保衛的龍帳中,今日趙匡胤又一次問道:
“潞州還未有軍情送到嗎?”
聽到趙匡胤的詢問後,沈義倫連躬身回道:
“尚未。”
再一次得到失望的回答,趙匡胤的情緒變得有些急切起來。
“他出徵已半月有餘!
五千銳士從白陘道前往壺關,輕裝簡行下尋常最多耗費七八日的時間。
半月有餘的時間,怎會還未有訊息送來?”
作為曾經親自率軍走過太行山道的趙匡胤來說,他為趙德秀估算的時間應當是八九不離十的。
誠然在目送趙德秀出徵時,趙匡胤的想法大多是期望他能拿出一番漂亮的戰績。
可隨著趙德秀了無音訊時間的累加,趙匡胤的情緒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為國家,更為自身計,趙匡胤不可避免的擔心起趙德秀。
“前段時日聽說,太行山中剛下了一場大雨。
太行山中地勢險峻,暴雨過後,潛在風險更不知凡幾。
朕本以為他會退回來的。”
趙德秀不知道的是,趙匡胤為他出徵一事,暗中耗費了多少心力。
控鶴軍是趙匡胤親軍,經過他多年的調教,紀律性與戰力非尋常軍隊可比。
就是田重進的副將人選,亦是經過趙匡胤深思熟慮的。
田重進最大的優點在於性情質樸穩重。
戰力強的親軍,性格穩重的副將,這一配置交給趙德秀,一方面是讓趙德秀有機會能夠施展自身才能,另一方面亦是在保障他的生命安全。
沈義倫從趙匡胤的話語中,聽出了擔憂的意味。
“陛下無須憂慮。太行山脈密林廣佈,山道多變,郡侯的軍情傳遞的慢了些實屬正常。
有時候暫無訊息,就是最好的訊息。”
沈義倫的寬慰適時而至,讓趙匡胤的情緒穩定了些。
情緒穩定後,趙匡胤看著一臉淡然的沈義倫,有些責怪地道:
“你的兒子又不在前線,你倒是寬心。
要不是看在繼宗年紀尚小,這一次出征,朕就讓他跟著元英。”
沈義倫今年五十二歲,他的長子名為沈繼宗,出生才不過三四年。
因老來得子,沈繼宗出生後,沈義倫對他疼愛的緊。
而在趙匡胤昔日的諸位潛邸幕僚中,沈義倫與趙匡胤的關係之親近,並不比趙普低。
趙匡胤的話看似責怪,但更多的是打趣。
與趙匡胤感情深厚的沈義倫又豈能不知這一點呢?
“陛下勿憂,待繼宗長大後,臣定讓他為太原郡侯鞍前馬後。
繼宗遲早是郡侯的部下。”
藉著趙匡胤的打趣,沈義倫話連忙回道。
沈義倫的話音剛落,趙匡胤便打量起他。
趙匡胤聽出了沈義倫言語中的試探。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