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趙匡胤的權力,他並非不可乾坤獨斷,可高明的政治家,是善於引導大勢為己用的。
何謂大勢——說簡單點便是“共同利益”。
身為大宋的官員,他們本質上都是大宋的利益集團。
而禁軍是大宋社稷的定海神針,亦是他們自身利益的最有力保障。
有時為守護利益,戰爭必不可免。
可要是能有機會,在守護利益的同時讓付出更小點,這樣的事何樂而不為?
“陛下英明!”
眾臣的這一句話,代表著他們願意支援趙匡胤新的方略。
得到了眾臣的支援後,趙匡胤的臉上露出笑容。
“擬詔: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潞州凡有願心向王化者,不論過往,太原郡侯可酌情用之,無須事事請奏,以免耽誤戰機。”
趙匡胤口諭一出,帳內眾臣皆驚——這一權力?
驚訝的情緒並未持續太久。
眾臣一想到趙德秀要率孤軍,在潞州腹地為他們的“共同利益”而奮鬥,他們就理解了趙匡胤的做法。
待帳內的翰林學士擬好詔書,蓋上璽印後,趙匡胤示意翰林學士將詔書交到呂端手中。
呂端接過詔書後,趙匡胤便站起身來。
趙匡胤一起身,帳內眾臣的注意力就都聚焦在他身上。
趙匡胤從身後劍架上取過他的佩劍,於眾臣的注視下,他來到呂端身前將佩劍遞到他身前。
“潞州一州生殺,皆在此劍!”
佩劍為誅,詔書為赦,潞州地域,一誅一赦,將皆自趙德秀出。
趙匡胤當眾吐露的這句話中流露出的期盼意味,是不加掩飾的。
呂端心懷激動地替趙德秀,恭敬的接下天子佩劍。
“臣定會將今日陛下所言,如實帶至郡侯耳中!”
眾臣中的楚昭輔看著趙匡胤的舉動,他剛睜開的眼睛,再次重重地無奈閉上。
“叛賊未滅,”
想起趙匡胤方才的話語,再結合當下趙匡胤的行為,楚昭輔心知肚明。
趙匡胤不是在拒絕給趙德秀賞賜,他是在等趙德秀立下平叛首功的那一日。
趙匡胤是要讓趙德秀升遷的每一步,都堅如磐石!
數百里外的壺關城中,趙德秀看著對面的盧多遜,眉頭緊緊擰了起來。
他疑惑地問道:“你是說這幾日來,我們派去的使者都被遣送回來了?”
面對趙德秀的疑惑,盧多遜沉重得點了點頭。
之前他派出的使者,各地縣令雖不說納頭便拜,但也是好吃好喝的招待著。
可最近幾日陸續有使者回來彙報,說是各地縣令的態度發生了巨大轉變。
“好似在一夜之間,潞州各地縣令都換上了一副赤膽忠心。”
盧多遜做出了一形象的比喻。
赤膽忠心?
聽完盧多遜的比喻後,趙德秀輕笑一聲,心中充滿懷疑。
這是五代亂世中的潞州,又不是三國中的季漢,哪來那麼多赤膽忠心?
事出反常必有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