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趙光義率軍南下之前,曹彬與盧多遜就作為大宋的使者,先一步朝著江寧府進發。
江寧別稱金陵,就是後世的南京。
之前廟算淮南時,趙匡胤將出使南唐一事交到趙德秀手中。
得到這差事後,趙德秀回王府與眾僚屬探討了一番。
在當世,兩淮及江南地區,已逐漸成為華夏的經濟重心。
自古以來,打仗打的就是錢糧。
儘管目前“先南後北”的戰略,還未由趙普正式提出,然朝野的有識之士大都知道:
“欲復燕雲,先收江南。”
深知這一點的趙德秀,對此番出使的人選,是經過了一番精挑細選的。
曹彬曾有過出使吳越國的經驗,加之他性格持重,由他擔任正使再適合不過。
而正使性格沉穩,副使的性格就當以機敏善變為主。
這樣一來,盧多遜就是一個很好的人選。
因出使南唐一事,攸關到淮南戰局,曹彬與盧多遜連趙德秀的婚宴都沒參加,就率著使團乘船朝著江寧府而去。
幾番周折後,以曹彬與盧多遜為首的大宋使團,終抵達長江之上。
望著周遭滾滾東逝的長江水,盧多遜對一旁的曹彬說道:
“依嚮導所言,想來明日一早就能抵達江寧府。
副使應當記得,太原王派你我二人出使的用意何在。”
盧多遜口中稱呼的副使,是在指曹彬的澶州副節度使一職。
兩人同屬一幕府中,私下中互以幕府官職相稱,可以表示親近。
二人在離開開封前,趙德秀自是說過透露過他的用意。
然曹彬初入幕府,往日中表現又過於沉默,對曹彬的才智,盧多遜並未有多少信心。
為以免耽誤趙德秀的籌謀,臨近江寧府前,盧多遜得再提醒一番。
聽到盧多遜的提醒後,曹彬認真的點了點頭:
“彬記得。”
在外人面前,曹彬講話一直頗為簡略。
得到了曹彬的肯定答覆後,盧多遜便不再多說什麼。
一夜的時間很快過去,翌日清晨,大宋的使團船隊,成功在江寧府外的港口靠岸。
而在岸上,南唐的一眾官員早就在等候著。
今日前來迎接大宋使團的南唐官員,以戶部尚書韓熙載為首。
在見到曹彬等使臣從船上下來後,韓熙載連迎上前,對著曹彬及盧多遜一拜道:
“下臣韓熙載,拜見上國使臣。”
自李從嘉入住東宮後,深受李從嘉信任的韓熙載,在南唐朝中的地位愈來愈高。
然韓熙載的謙遜,並未引來盧多遜的諒解。
“你既知吾等是大宋使臣,奉大宋天子命出使江南,緣何吳王不親自外出相迎?”
盧多遜語氣銳利,引得韓熙載微微色變。
自淮南慘敗後,南唐國主李璟就時常有遷都之念。
近幾個月來,李璟時常率三公等重臣在洪州居住,而將朝政大多委託於吳王李從嘉。
李從嘉雖未得太子之名,然已得監國之實。
大宋身為南唐的宗主國,於情於理,李從嘉都該親迎大宋使臣。
色變不過一會,韓熙載就恢復了冷靜。
“吳王殿下,近來偶感風寒,身體不適,還望使者見諒。
臣已在城內備下酒宴,為使者接風洗塵,請使者移步。”
說完後,韓熙載恭敬地對著曹彬與盧多遜再拜。
可韓熙載的恭敬,並不能讓曹彬及盧多遜滿意。
“淮南血流百里,方數年之事爾!”
曹彬此話一出,盧多遜詫異,韓熙載等南唐朝臣紛紛臉色大變。
數年前的淮南之戰,南唐敗的有多慘呢?
那一戰打的李璟,都想直接傳位給長子了。
曹彬口中所說“血流百里”,雖帶了些誇張成分,但實際慘狀差不了多遠。
才數年時間,南唐朝臣自是不會忘記數年前“幾乎亡國”的悲愴氣氛。
當韓熙載等人臉色大變時,曹彬接著說道:
“吾為使臣,代天子巡視江南。
貴國吳王親迎吾等,是盡人臣之節,非可商榷。
金陵在望,往返至多一個時辰。
過時不候!”
什麼叫用禮數備註的語氣,說出最冰冷的話,這便是。
說完後,曹彬一臉肅穆的拂袖轉身,絲毫不給韓熙載半分解釋機會。
行為果決,盡顯大將風範。
而曹彬“過時不候”四個大字,讓韓熙載色變連連。
這一次色變,可沒那麼容易恢復了。
韓熙載深知,若一旦讓大宋使臣真的負氣離去,無異等同向大宋宣戰。
先不提在日後的戰爭中,南唐能不能打的贏。
但早就畏中原如虎的李璟,在得知這一訊息後,都得先將他剮了。
事關自身性命,韓熙載眼見著大宋使臣是拉不住了,只能命人回城急忙請來李從嘉。
李從嘉根本就未生病!
待回到船上後,曹彬對著一旁的盧多遜言道:
“吾等一出使,李從嘉就感染風寒,事有蹊蹺。
依我所料,定是李重進遣使者,先吾等一步來到江寧府。
淮南向來為江南屏障,江南或有朝臣建言李從嘉,可趁此機會奪回淮南。
故而李從嘉態度曖昧。”
在分析局勢時,曹彬的話倒詳細不少。
曹彬的話得到了盧多遜的認同。
“若李從嘉一會能前來,就說明南唐國內眾臣心向中原者居多。
若李從嘉一會執意不來,則代表南唐反跡已露。”
作出第二點判斷時,盧多遜面露擔憂。
要是南唐軍加入戰場,那淮南這一戰可就變得棘手了。
時間過得很快,在一個時辰快到之時,一位衣著華麗的年輕男子,駕著一匹快馬趕到了岸上。
見岸上的人皆對那位男子行大禮,意識到那位男子就是李從嘉的曹彬,這才領著盧多遜及一眾隨從朝岸上走去。
看來南唐國內,不願與大宋開戰的人還是佔主流。
意識到這點後,曹彬的心中漸漸有了一個計較。
大宋建隆元年八月初。
大宋東海郡侯趙光義,領著五萬禁軍一路南下抵達渦口。
渦口是渦水匯入淮水的入水口。
領兵到達渦口,意味著再進一步,五萬宋軍就將進入淮南地界。
然率軍抵達渦口後,趙光義便下令大軍在淮水邊界上紮營。
中原一直以來就缺作戰用的舟船。
當年周軍取得淮南之戰的勝利後,雖繳獲了不少南唐的舟船,然那些舟船大多放在淮南諸州中。
淮南一反叛,宋軍等於一夜回到解放前。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