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

第92章 招攬劉繼業

劉繼業的志向,並未出乎趙德秀的意料。

歷史上劉繼業曾向北漢末代君主建言過:

“契丹貪利棄信,他日必破吾國因籍河東之地以歸中國,使晉人免於塗炭,陛下長享貴寵,不亦可乎?”

從這番建言足以看出,劉繼業是不反對北漢投入大宋的懷抱的。

並且劉繼業對契丹的敵意很大。

劉繼業出生的麟州地處西境,西境自安史之亂之後,就多有胡人作亂。

自小在胡人作亂的環境中長大,劉繼業對胡人有天然的敵意很正常。

“討四方之胡”,想來是他從小就立下的理想。

而劉繼業明知北漢國力弱小,卻還一直盡心侍奉北漢歷代君主,無非是在報劉旻對他的知遇之恩。

“知恩圖報,將軍大義。

然縱使劉旻對將軍有知遇之恩,劉鈞對將軍不亦有冤屈之愧嗎?

待伏牛山一戰傳遍天下,天下人都會知道,先前劉鈞疑將軍有二心,是他有眼無珠。

一恩一愧,自能抵消。”

趙德秀的話,讓劉繼業陷入沉思中。

劉繼業能判斷出,趙德秀所言非虛。

兩萬漢軍在他手中安然無恙,一落入劉繼恩手中就全軍覆沒。

事實勝於雄辯。

估計此戰後,世人皆會將劉繼恩比作趙括,而將他比作蒙受反間計的廉頗。

五代中是不講究愚忠的。

見劉繼業有所沉思,趙德秀繼續說道:

“亂世之中,各方爭雄頻頻,強則強,弱則亡。

今日一戰,河東精銳盡喪,離敗亡之日不遠矣。”

“你是將才,如戰國趙之廉頗,李牧,何必屈居在一氣數將盡之國?

北漢國力貧弱,又哪能承載起將軍心中的大志。

四邊之胡,以契丹最盛。

華夏諸國,以大宋最強。

北伐契丹,復我燕雲,唯我大宋,方可為之!”

說這番話時,趙德秀臉上豪氣盡顯。

在以往,趙德秀大多以謙遜形象示人。

可再如何謙遜,身為大宋皇室中人,趙德秀是有著志在天下的使命感的。

這天下髒了數十年,是該好好的掃上一掃了!

趙德秀語氣豪邁,令劉繼業不由得心馳神往。

若是旁人說這番話,劉繼業大多可能會嗤之以鼻。

可趙德秀不一樣。

論身份,趙德秀是宋帝長子。

自先前宋帝對趙德秀的種種封賞來看,宋帝對趙德秀的鐘愛之情幾乎路人皆知。

當然若單憑著這層身份,劉繼業還不至於大為意動。

皇室子弟中,多的是劉繼恩這樣的反面教材。

更讓劉繼業看重的是,趙德秀今日取得的盛大戰績。

當伏牛山一戰傳遍天下後,世人誰不會驚歎,大宋出了個天才名將?

人在盛大的戰績面前,總是會進行聯想的。

同樣是開國帝王之子,同樣是年紀輕輕就統兵征戰一方.

想到那人的英姿後,劉繼業的心潮就不由變得澎湃起來。

在劉繼業心潮愈發澎湃之際,趙德秀轉過身來,靜靜地看向他說道:

“劉鈞不值得讓你為他效力,但我值得。

你可願,投我澶州幕府?”

在一系列的鋪墊後,趙德秀髮出了一同蕩平天下的組隊邀請。

在民夫持續的搬運下,不知不覺間大量漢軍屍體已從穀道內搬出堆迭在山外。

層層堆迭下,伏牛山外早已矗立起數座屍山。

從劉繼業的視角望去,那幾座散發著寒意的屍山就正好聳立於趙德秀身後。

在森冷屍山的襯托下,這一刻趙德秀身上武威盡顯。

望著這一幕,劉繼業心中感慨萬千——他的確值得。

這一刻劉繼業已大為意動,然在正式拜主前,他還有一些顧慮。

“某有三個請求,若將軍能答應,某便願為效犬馬之勞。”

時至今日,已有不少人才被趙德秀收入幕府中。

劉繼業是第一個,在投效前還明言有三個請求要提的。

可趙德秀並未因劉繼業的話感到不喜。

人才嘛,有個性很正常。

“你說。”

得到趙德秀的應允後,劉繼業組織了一番語言說道:

“第一:劉鈞雖不義在先,然知遇之恩,非一夕可消。

某入將軍幕府後,若遇謀攻北漢之事,某自請退避。”

雖說劉繼業是很熟悉北漢軍事的人,可在北漢朝中趙德秀已有趙華。

有著趙華相助,對趙德秀的助力不會比劉繼業小。

思考片刻後,趙德秀點了點頭。

“第二:若來日滅漢的是大宋,還望將軍能多看顧劉漢皇室。”

趙德秀知道,優待各國降君本就是趙匡胤實行的國策。

對於這一點,趙德秀自不會拒絕。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