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向不是不能談,但要在讓人吃飽喝足的基礎上。
而相比所謂的“愛兵如子”,讓人家實實在在享受到利益才是關鍵。
宛若漢之名將霍去病,他對下屬的態度根本稱不上好。
但霍去病的下屬,對他可謂是忠心耿耿。
根本原因就在於,跟著霍去病是真的能飛黃騰達。
當看完盧多遜草擬的軍報後,趙德秀當眾指出了不足:
“眾將的功勞,你是大多提到了。
可我軍北進後,留守壺關的千餘控鶴軍亦是有功的。
若無那千餘兒郎日夜恪守我軍後路,我又豈能無後顧之憂一路北進?”
當趙德秀指出這點後,周圍聽到這番話的控鶴軍,都對趙德秀感激萬分。
郡侯連留守的同袍都記得,自己還有什麼好擔憂的呢?
一時間周圍兵士看向趙德秀的目光中,充滿了願意為他效死的激動目光。
被當眾指出不足,盧多遜的臉上卻一直掛著止不住的笑意。
一想起伏牛山那兩根大樹上的字,是他親筆所題,盧多遜就在時常暢想著名揚天下的那日。
若不是跟著郡侯,他哪會有這一日!
被郡侯指點兩句又如何,盧多遜甘之如飴。
在趙德秀與眾臣其樂融融之時,田重進臉色激動的來到趙德秀身前稟報道:
“郡侯,上黨城門大開,遣人請降!”
一聽到這話,趙德秀臉上露出笑意。
他手捧軍報顧謂盧多遜道:
“李守節一日而降,如此迅速。
彼之速降,恐要為難卿。
這封軍報要重寫咯!”
趙德秀這話,引得身後眾臣開懷大笑起來。
真是越來越有奔頭啦!
在眾臣愉悅的笑聲中,趙德秀手指上黨城:
“諸君,與吾一同受降!”
地上殘留的鐵鏈拖拽痕跡還未消散,上黨城門的吊橋就已落下。
守城主將李守節,領著十數位將領,皆揹負荊條,正齊刷刷跪在城外。
在上黨守城諸將背後,是已然洞開的城門。
上黨諸將並未等待太久,在出城約半個時辰後,一陣陣急促的馬蹄聲就在他們身前響起。
駿馬的嘶鳴聲,在他們身前十數步外陡然停止,接著便有一陣清脆的腳步聲傳來。
因盡皆微低著頭,諸將看不清來者是誰。
而在不清楚趙德秀的後續處置前,方才還在城內威逼李守節的諸將,哪敢輕易抬頭顯示不敬。
面對弱者就硬,面對強者就軟,向來是五代將士的寶貴生存法則。
那陣腳步聲,在李守節身前陡然停止。
接著上黨諸將就聽到了一陣溫潤的聲音:
“諸位義士,快快請起。”
說著李守節的身體就被一雙寬厚的手扶起。
有了這句話,其他將領才漸漸抬頭看去。
而這一刻站在他們身前的,除去趙德秀外還有何人?
若說方才城下的趙德秀,像一柄鋒芒畢露的利劍,那麼當下的他,更像和煦溫暖的春風。
扶起李守節後,趙德秀親手解下了他背後的荊條。
“吾說過,若諸位義士能開城迎王師,吾定既往不咎。
罪責皆免,何須負荊?”
說完後,趙德秀將手中的荊條地扔在了地上。
荊條落地那一刻,上黨諸將心中懸著的那顆大石頭亦同時落地。
趙德秀對李守節都這麼寬仁,更不必說他們了。
本以為必死的李守節,在趙德秀的開釋舉動下,忍不住感動涕零。
“殿下,這是潞州各城的戶籍、錢糧等冊書。”
既決定獻城投降,李守節自然毫無保留。
趙德秀對李守節的表現很滿意。
“你放心,我軍入城後,會封存城內府庫。
城內諸民居,我軍亦不會騷擾。”
趙德秀此話一出,上黨諸將紛紛露出喜意。
投降之後,他們心中還有著兩點隱憂。
一點是趙德秀會食言,一點宋軍入城後會侵奪他們的利益。
畢竟作為失敗方,本質上來說他們都是宋軍的戰利品。
換做以往慣例,攻城隊伍入城後,總得大肆劫掠一番。
本來許多將領在心中都做好了,要好好出一番血的準備,沒想到趙德秀竟一改五代陋習。
趙德秀的保證,讓上黨諸將對大宋的歸屬感蹭蹭上漲。
等做完兩番保證後,趙德秀繼續說道:
“上黨已定,休養生息是第一要務。
我軍入城後,還望諸君配合。
若有人敢在人心動盪之際,有違軍紀,我定斬之!
這一條嚴令,潞州各縣須一同遵守。”
趙德秀的話,讓上黨諸將臉色盡皆肅然。
施恩過後,自是要立威。
上黨城內的各位將領,大多與潞州諸縣有著瓜葛,若能得到他們的支援,對趙德秀接下來穩定潞州局勢有著很大的裨益。
趙德秀語氣堅定,不容置疑。
而在大敗漢軍之威的加持下,上黨諸將又豈敢對趙德秀有異議?
“臣等遵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