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利益受損,張去華怎可能衷心支援新政?
漸漸地,張去華心中出現了與周渭不一樣的看法。
今朝廷以新政試問天下學子,難不成在晉王殿下心中,他對後續開展新政一事並無信心?
張去華喜歡翻閱史書,史書上不少改革無疾而終,在於當權者的不堅定。
意識到有可能將大宋,重新導回正途之後,張去華心中有了計較。
毛筆沾上墨水,一篇推崇德政的開頭便出現在張去華筆下:
“《尚書》有言,“政在養民,取之有度,用之有節.”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學子開始動筆起來。
監考的過程頗為無聊。
按捺不住的趙德秀,如前世監考老師一般,揹著手巡視起殿內。
每當趙德秀經過一處案几時,他總是會不經意間掃視幾眼身下學子的答卷。
而學子們都沉浸在答題中,根本沒人注意到趙德秀。
至於殿內的官員,都知道趙德秀的身份,面對他的“遊手好閒”,都直接當做沒看到。
要不是直接身處在學子們之中不太合適,手癢的趙德秀,甚至都想微服成學子,一同參與今日的科舉。
賀氏是唐朝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賀知章的後代,賀知章可是前朝的狀元。
趙德秀覺得家學淵源下,他或許亦有幾分進士之資。
心中的小小遺憾,讓趙德秀看起學子們的試卷內容,變得愈發認真起來。
不知不覺間,趙德秀走到張去華的身旁。
從試卷上看到張去華的名字後,趙德秀想起了一人——李昉。
李昉是當朝大儒,亦是這次科舉的副考官之一。
趙德秀曾聽過李昉曾稱讚過張去華文采非凡,實為年輕一代中的翹楚。
就是張昭、薛居正等人對張去華,亦有著不低的評價。
有著多人的誇讚,趙德秀瞄張去華試卷時,又多了幾分關注度。
“今朝廷不察民間疾苦,輕信奸臣之言,遽變百載之制,是為君不君。
酷吏承風望旨,刻剝百姓以邀功,是為臣不臣。
上下相戾,中外不安,恐非國家之福。”
剛一看,趙德秀就看到這段話。
寫的什麼玩意兒?
這要是在軍中,趙德秀就直接一腳踹過去了。
忍住伸腿的衝動後,趙德秀平穩情緒,裝作什麼事都沒發生,朝著前方繼續走去。
每當朝廷有變革之舉,因會損害到先前的既得利益者,就沒有不捱罵的。
當朝著前方繼續走去後,趙德秀的目光又巡視過不少學子試卷。
大多乏善可陳,唯有一人:
“蓋聞先王之政,“因時而變,不失其常”。
夏尚忠,商尚敬,周尚文,非背於前,乃適於時也。
伏願朝廷明變之理,固新之志,嚴吏治以行法,寬民力以安邦。
則數年之間,帑藏充,民生足,士知經術,兵有戰力,太平之業可待。”
瞧見這一段後,趙德秀眼睛一亮。
一路走來,殿內學子中並非無支援新政者。
但先前學子的支援,都顯得相當隱晦,目前唯有這一人,是明確且堅定的表達出支援新政。
況且觀這人的用詞造句,他的文采並不差。
儘管一小段文字,並不能代表整篇文章都屬於上佳水準。
可趙德秀還是將這人的名字記在了心中——周渭。
為不讓手中權力影響到評卷的公正性,趙德秀不會參與到評卷的過程中。
但若周渭的文章,未能得到考官的青睞,趙德秀會將周渭徵辟為王府屬官。
在唐代學子參加科舉時,通常要自帶炊具,被褥。
而作為本朝的第一次科舉,加上有著恩科的名義,趙德秀大手一揮,負責起數千學子的飲食。
飲食稱不上都是珍饈,但保證每位學子都能喝足吃飽。
趙德秀的恩典,讓眾多學子記在心中。
當夜幕降臨後,原本人滿為患的垂拱殿內外,早已變得空空蕩蕩。
正常來說,進士科通常要考三天,還要考詩賦與貼經。
可今次應試的學子太多,趙匡胤不想加重考官們的工作量,特地頒下聖意,今次科舉只考時政策論。
若只考時政策論,一日的時間是足夠的。
當數千學子出宮後,彌封與謄錄之事正式進行。
以免禮部官員暗中使壞,這兩件事暫且交由太常寺官員辦理,同時一旁還有侍御史在監督。
趁著太常寺官員整理試卷的空擋,身為主考官的張昭,將一眾副考官叫到垂拱殿的內殿中。
於幾位副考官面前,張昭說道:
“晉王殿下有令,吾等的評卷工作就在內殿中進行。
自即刻起,至所有試卷審閱完畢時,任何人都不得擅離內殿。
殿門四處皆有禁軍把守。
在所有試卷審閱完畢之前,除去送飯的宮娥外,不會有任何人進入內殿。
晉王殿下會以身作則,殿下都如此,老夫希望在座的同僚,不要一時糊塗。”
說這番話時,張昭用鄭重的眼神,掃視了一圈全場。
張昭號稱“君違必諫”。
五代的帝王,很少沒被他噴過的,對君王都敢噴,何況同僚們?
張昭的話,讓幾位副考官心中都有著失望。
過去的時日中,多的是世家給他們送財物,希望他們在評卷時能夠網開一面。
現在看來,這是不可能咯。
數日後,被重新謄錄且彌封好的試卷,送到了諸多考官手中。
既無法懷抱私心,一眾考官就儘自身所能,公正的審閱起試卷。
作為考官之一的薛居正,在看到一篇試卷後頗為喜歡。
但喜歡之餘,他又很遲疑。
糾結之下,薛居正捧著這一篇文章來到張昭身前。
當看完薛居正呈上的試卷後,張昭明白了薛居正為難在何處。
從筆鋒、詞句等方面,這一篇試卷都屬於上乘,問題是這一篇試卷的內容是在批判新政。
在薛居正糾結的目光下,張昭公然說道:
“時政策論,要點在論。”
“只要試卷論的有理,文筆上佳,就當得到進士的榮譽。
我們手中的硃筆,決定著一人的未來,不要有幸臣之念。”
張昭的重點申明,讓眾考官的閱卷進度,直接上升了一個臺階。
想來用不了多久,大宋的第一批進士名單就會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