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秀

第144章 去華貪華 殿試之議

日光照在貢院外的青石階上,照亮了貢院外排起的長龍。

在長龍中,一部分是身穿錦繡的世家子弟,然更多的是身穿布衣的寒門子弟。

許多布衣身影,恍若初春破土的新苗,正擁擠地朝著貢院下方的報名處湧去。

開封府中的衙役早已在場,維持著貢院外的秩序。

在許多衙役眼中,今年的貢院與往年有很大不同。

許多衙役是第一次見到,在貢院外會出現眾多衣衫簡樸的學子。

記得印象中,過往的貢院好像大多隻為冠帶子弟所敞開。

更難得一見的是,冠帶子弟竟會違和地與布衣子弟相聚在一處,同時進行著報名科考之事。

這便是科舉新政帶來的能量。

既是開設恩科,那便一視同仁。

無論出身如何,只要身份清白的在京者,朝廷都會給予他們一次省試的機會。

面對這一次難得的機會,莫說寒門子弟,就是哪位世家子弟會不動心?

而要想獲得這一機會,有個前提是,不管是誰都得親自來貢院外報名。

周渭來到貢院外的速度不算慢,但他還是晚了一步,無奈處在了長龍的中間。

從周渭的視角中望去,他身前站的便是一位衣著光鮮的世家子弟。

周渭不知道的是,他身前的這名世家子弟名張去華,頗有來頭

張去華,字信臣,是大臣張誼之子。

張去華自幼讀書刻苦,敏於詩賦,周朝時以父蔭補太廟齋郎。

當年周世宗平淮南時,張去華獻上《南征賦》與《治民論》,得到周世宗賞識,轉命為御史臺主簿,那一年他才十八歲。

但張去華認為,憑他的才能主簿一職太過委屈他,遂棄官不做,回到鄉中閉門苦讀。

苦讀數年詩書後,張去華聽聞宋朝建立,便重新入京憑手中文章出入達官貴人府邸,得到大臣李昉賞識,從而漸漸名揚京師。

本來張去華並不打算今年就入仕,他想在汴京中再養望一段時日。

昔年的“主簿”一職,讓張去華一直耿耿於懷。

張去華養望,是想讓朝廷主動徵辟他,以證明自身的才能。

但今年朝廷的新田政,迫使張去華改變了主意。

張氏是京畿地區有名的地方豪族,在“清查田畝”的打擊下,張氏損失頗重。

基於這原因,面對朝廷丟擲的橄欖枝,張氏只能甘之如飴的咬下。

而作為家族中的重要人物,張去華自是不能再任性。

一比較周渭與張去華前半生的境遇差距,足以簡單一窺當世寒門與世族子弟間的雲泥之別。

在排隊前行中,張去華忍不住用錦帕,捂住了鼻尖。

由於隊伍中寒門子弟眾多,生活條件不佳的寒門子弟,在個人衛生方面就有著疏忽。

身邊傳來的陣陣異味,讓自小富貴的張去華,內心中的反感情緒越來越濃。

“這世道,當真是愈發荒謬。”

遍觀歷代史書,何曾見過尊貴的冠帶子弟,與粗陋的寒門子弟同處的?

“真是世風日下,不知盛唐德政何日才能恢復。”

張去華的父親張誼在世時,就常與諸多公卿進言朝廷,要朝廷儘快恢復“大唐德政”。

而這一群冠帶子弟口中的德政,無關其他,在於“上品無寒士,下品無世族”。

哪怕用精美的錦帕掩住鼻尖,但讓張去華反感的氣味,還是時不時傳來。

這陣陣異味,讓張去華望著身前身後諸多布衣的眼神中,多了好幾分厭惡。

就在張去華將要忍不住時,他終於排到了報名處。

張去華如蒙大赦般,從袍袖中拿出戶貼,交到登記的禮部官員手中。

戶貼是當世的戶籍身份證明,凡居於開封城內的人,皆需攜帶官府釋出的戶貼。

由於張去華出身京畿豪族,他的戶貼資訊頗為豐富,豐富到能讓禮部官員一眼看出他的來歷不凡。

而在得知張去華的姓名後,這名禮部官員先是思索,後是驚訝。

“你就是近來在城中,頗有才名的張信臣?”

說這句話時,禮部官員的語氣中,油然帶上了幾分奉承。

禮部官員的語氣,讓張去華很是受用。

張去華從禮部官員的奉承中,重新找回了倨傲的底氣。

“正是不才。”

望著頗有氣度的張去華,禮部官員好感更甚,他快速寫好一份“准考證”交到張去華手中。

“以信臣之才名,今科高中不在話下。”

本來按照規定,禮部官員在給予“准考證”前,要適當做一些考教,證明來報名的學子,有著一定的文學基礎。

但介於張去華的名聲與身份,這一層考教竟被禮部官員直接免去了。

從禮部官員手中接過“准考證”後,張去華感覺到後方寒門子弟看他的目光中,充滿著羨慕。

這讓張去華驕傲更甚,他仰著頭離開了貢院外。

待張去華離開後,周渭便走上前。

看到周渭的穿著後,禮部官員頃刻間收起笑臉。

“戶貼。”

冷冰冰的語氣,傾注在周渭身上。

然受慣歧視的周渭,並不以為意。

周渭珍貴的從懷中掏出戶貼,交到禮部官員的手中。

當看到戶貼上乏善可陳的資訊後,禮部官員興致缺缺,然就在他發放“准考證”時,戶貼上的一道簡簡訊息卻引起了他的注意。

“你原是南漢人士?”

禮部官員的語氣中,帶上了懷疑。

今日報名的學子,原戶籍絕大部分是中原的,畢竟向周渭這麼能跑的人,的確很少見。

見禮部官員有所懷疑,周渭連忙解釋道:

“曾經是,數年前來我就仰慕王化,遷入大宋境內。”

周渭的解釋,並未打消禮部官員的猜疑。

就在場間氣氛一時陷入凝滯時,旁邊出現了一道聲音:

“嶺南,不是大宋國土嗎?”

這道聲音一出,禮部官員臉色頓時一變。

說這句話的是剛來至場中的薛居正。

因深知趙德秀對科舉新政的看重,薛居正在忙完公務後,便想著來貢院外看一看。

薛居正一到,就見到部內官員正在為難周渭。

表面上這名禮部官員,是在擔心科考會混入敵國奸細,但實則這一點擔憂,純屬杞人憂天。

要想透過科考入仕,是需要真憑實學的。

若能在大宋入仕,何須屈尊當一朝不保夕的奸細?

況且哪有奸細,先在流民中混跡數年的。

見是薛居正到來,禮部官員連忙起身行禮。

“晉王有言:未必人間無英才,誰與寬些尺度?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