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薛居正強烈表明心志後,一旁本默不作聲的趙光義,起身對著趙德秀一拜道:
“臣有一事奏。”
趙光義話音一落,不止堂內眾臣,就連趙德秀的目光也放在了他身上。
旁人的目光,趙光義不甚在意,唯有趙德秀的目光,讓趙光義覺得有些如芒在背。
那一目光,充滿上位者的審視。
好在趙德秀並未審視多久,一道話語很快從他口中說出:
“右卿有何佳策,但說無妨。
博採眾議,本就是諮議省設立的初衷。”
在趙德秀的准許下,趙光義開口說道:
“隋唐以來,每逢科考之時,考生請託之風盛行。
更有甚者,還有考官公然宴請考生。
此不良風氣若不扼殺,不足以正公道之風。
臣認為本朝當施行“科考迴避”制度。
凡與考生有故舊、親戚關係者,皆不可任考官,另外考官不準私下會見任何考生。
若敢有違反者,輕則罷官,重則流放。”
趙光義此話一出,趙德秀認可的點了點頭。
趙光義的政治才能,的確可圈可點,他提出的策略,有利於進一步加強科舉公平。
既對國有利,趙德秀就不會否決。
“右卿所言甚是,薛侍郎記錄下。”
薛居正臉色一變。
在趙德秀表達完對趙光義的認可後,沈義倫也坐不住了。
沈義倫出身寒門,對科舉不公有著切身體會。
沈義倫接著起身拜道:
“臣尚有一策。
每逢科考之時,當派侍御史從旁監督。
另外諮議省當在皇城外,設一登聞鼓。
方便學子若遇到不公,可擊鼓鳴心中不平。
殿下當告於民眾,若登聞鼓一響,當會有朝廷大臣親自審理科舉不公一案。
如此一來,學子有所依託,足可震懾奸臣。”
沈義倫一獻策完,薛居正臉色再變。
沈義倫的話,讓趙德秀面露笑意。
登聞鼓的前身,最初在先秦時期就有出現。
及至唐朝時,登聞鼓的作用有了明確規定:
“有人撾登聞鼓,……主司即須為受,不即受者,加罪一等。”
“朝堂所置登聞鼓及肺石,不須防守,有撾鼓立石者,令御史受狀以聞。”
自唐末到五代時,由於朝廷權威淪喪,登聞鼓制度早已煙消雲散。
今大宋日益重建中樞權威,藉助著防止科舉不公一事,重立登聞鼓的確是一條佳策。
而一旦由諮議省設立登聞鼓,那麼日後新政其他方面有何冤屈處,諮議省亦有直接聽聞民聲。
但趙德秀覺得沈義倫的策略,還可盡善盡美。
趙德秀看向眾臣說道:
“既登聞鼓由諮議省所設,孤身為諮議令,便是有司主官。
當告知百姓,登聞鼓一響,孤當親自主理案件。”
趙德秀說完後,又自然的看了薛居正一眼。
趙德秀的本意是讓薛居正,將這一措施記錄下來。
而面對趙德秀的這一眼,薛居正臉色再變,宛如深水般無神。
有著趙光義與沈義倫的補充後,維護科舉公正方面一事暫時告一段落。
接著趙德秀將想法,放在了科舉的其他方面。
“隋唐科舉時,每科錄取人數常二十餘人,區區二十餘人,如何為國舉才?
孤打算今朝的科舉,當不問出身,廣納學子。”
趙德秀的這一想法,無疑又是對在座眾臣的一大沖擊。
依隋唐舊制,“工商雜類”身份的人,不得參加科舉考試。
唐朝時期明面上雖公平限定“工商雜類”,實際上卻水分滿滿。
例如黃巢家族世代販鹽,妥妥的商人階層,若按規定他連考試的資格都沒有,何來日後的“屢試不中”?
想一想便知,在獲得考試名額的過程中,黃巢暗中行賄了不少官員。
從這一事例足以看出,唐朝時期對考生的身份限制,對有錢有勢者無用。
真正受難的,是廣大有才學,卻無錢無勢的寒門士子。
若不在招生範圍上有所改變,科舉過程中再公平,亦無法完成趙德秀心中對科舉新政的期許。
這一刻的薛居正,已然放棄掙扎。
“還請殿下明言。”
殿下你怎麼說,我就怎麼做。
聽到薛居正的詢問後,趙德秀直接說道:
“自今年起,除不孝、不悌、抗拒新政、曾犯罪責者,其他學子,不論年齡,不論門第,皆可應試。”
趙德秀劃定的範圍,讓在座眾臣齊齊一驚。
方才就猜到,趙德秀會進一步擴大招考範圍。
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趙德秀這哪是進一步擴大,分明是用手中權力的利刃,直接劈散了籠罩在寒門學子頭上數百年的那片權貴陰影。
當趙德秀的這一舉措公佈出去後,不知天下間多少寒門學子,會對趙德秀感恩戴德。
而趙德秀的大刀闊斧,讓薛居正顯得有些為難。
“殿殿下。
前兩年的解試已畢,參與省試的學子,基本已匯聚在汴京中。
貿然改制時間上來不及,今年省試參考的學子,數量當不會太多。”
擔憂趙德秀誤會的薛居正,心懷忐忑的說明了情況。
當世的科舉選拔,按流程主要分為兩步。
一步是地方州府舉行的解試,通常在八月左右舉行,故常被稱為“秋闈”。
地方學子透過解試後,會得到州府頒發的解狀,地方學子憑解狀,便可至京城參與禮部主辦的省試。
省試一般在一年的二月舉辦,故稱為春闈。
建隆元年春季,朝中出了兩件大事,一件是盧多遜論禮,另一件是趙德秀選妃。
這兩件大事,當時將禮部的精力牽扯住,故那一年並未舉行春闈。
及至今年年初,朝廷忙於賑災事宜,加之趙匡胤有意在今年改革科舉,故今年的省試還未舉辦。
因此這一次要舉辦的省試,本質上是去年及今年的。
而雖說省試尚未開辦,但地方解試一直在進行中,參與這一次省試的便是前兩年內透過解試的學子。
依照過往慣例,前兩年擁有解狀的學子,數量是不會太多的。
而且不少可能是渾水摸魚之輩。
薛居正是想透過實際情況,給趙德秀先打一個預防針。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