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清晨,身穿官服的趙光義,昂首挺胸地進入諮議省的官署中。
伴隨著建隆新政的開展,諮議省在中樞機構的地位正不斷上升。
許多官員在私下裡,甚至都將“政事堂、樞密院、諮議省”尊稱為三府。
而按照官署分佈來說,政事堂在皇城東面,樞密院在皇城西面,諮議省正好處在二府中間。
漸漸地,“中府”成為朝廷上下對諮議省的尊稱。
趙光義長於政略,以他的政治目光不難看出,在不久的將來,諮議省很可能成為三府之首。
意識到這一點後,趙光義暗中發動政治力量,順利地進入諮議省中。
加上有著皇室宗親的身份,趙光義一入諮議省,就成為諮議右卿。
諮議右卿正四品,算得上中樞高官。
當然趙光義並不太在意品階高低,他在意的是“諮議右卿”代表的含權量。
據昨日政事堂公佈的詔令可知,諮議右卿的主要職責是協助諮議令,統領省中的諫議大夫,對朝廷新政有參議之權。
當得知自身成為諮議右卿後,趙光義天不亮就起來。
淮南一戰的失利,並未讓趙光義意志消沉,相反激發了他另一面的鬥志。
既兵事不可行,那日後便將才華都傾注在政事上。
靠優秀的政績,來洗刷淮南一戰的恥辱。
懷抱進擊之念的趙光義,想成為第一位來到諮議省中辦公的人。
“勤於政事”的好印象,能夠幫他在朝臣心中,重新樹立起印象。
未曾想到趙光義剛一邁入諮議省中,他的眼中就出現了一道身影。
剛洗漱完畢的趙德秀,正坐在諮議令的尊位上,一邊吃著李杜若讓人送來的糕點,一邊看著各州縣陸續呈報上來的田政進度。
說真的,趙光義一見到趙德秀,腦中就不自覺浮現“起來”二字。
那日的趙光義,還能仗著主將之尊,在趙德秀面前坐著。
今日的趙光義,卻只能躬著身體趨行至趙德秀身前,對著他行禮參拜:
“臣東海郡侯,諮議右卿趙光義,拜見晉王殿下。”
無論是爵位還是官位,今日的趙德秀足以全面鎮壓趙光義。
趙光義的率先到來,讓趙德秀有些驚訝。
在趙光義行完禮後,趙德秀拿起一塊糕點,詢問道:
“郡侯來的這麼早,用過早食了嗎?”
“糕點乃王妃親手製作,滋味甚美,不妨嘗一嘗。”
趙德秀遞出糕點時,神態輕鬆,他看趙光義,與看官署外的禁軍並無差別。
這一刻,上位者對下位者的饋贈姿態,顯露無疑。
聽趙德秀評價自身來的早,趙光義有些羞愧。
他再早,亦不及趙德秀。
趙光義在心中猜測,莫不是趙德秀直接住在了諮議省中?
心中雖有猜測,趙光義面上卻執禮甚恭。
“臣用過早食,多謝殿下。”
見趙光義拒絕自身好意,趙德秀淡淡一笑。
收回糕點吞入口中後,趙德秀用眼神示意他右邊的書案,開口說道:
“那是右卿的公案。”
說完這句話後,趙德秀便繼續埋頭看州縣奏本,不再言語。
接著趙光義便自顧自的走到他的公案處,坐了下來。
案上擺滿的一應公文,讓趙光義很是意外。
在來諮議省之前,趙光義曾在心中有著猜測。
趙光義猜測身為主官的趙德秀,或許會由於淮南之戰的壞印象,一開始阻止他參與諮議省事務。
竟沒想到,他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儲君之腹。
一應政務大大方方擺在案上,歡迎他參與。
擔憂之心放下後,趙光義也不扭捏,拿起案上的公文認真審視起來。
不得不說,在政治上趙光義的確頗有才幹。
趙光義一邊審視謄錄出的公文內容,一邊拿著筆在公文上做著標記。
那些標記,大多是趙光義認為地方官員有所虛報的地方。
在趙光義的認真審視下,被標註出有問題的公文越來越多。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諮議省屬官到來。
沈義倫、薛居正、呂餘慶等人進入官署後,便看見趙光義忙於政事的一幕,他們臉上的確流出驚訝之色。
他們到達官署的時間,已然算的上早,不意趙光義身為宗室嫡親,竟能比他們更早。
但驚訝的情緒,還未來得及轉變為佩服,就在他們心中盡皆消散。
眾臣看向趙德秀的目光,才有著佩服的意味。
相比於趙光義的早來,趙德秀貴為儲君之尊,是直接住在了諮議省中。
並且趙德秀不是住個一兩日,做做樣子。
兩相一對比,高下立判。
甚至眾臣還以為,趙光義是受到趙德秀的感染,才有勤事之態。
當察覺到眾臣到來後,趙德秀放下手中硃筆:
“朝廷對青州的處罰,諸卿應當都知道了。
陛下施行新政之決心,非前朝帝王所能有,諸卿當明白這一點。”
趙德秀話音一出,眾臣都將目光投向他。
昨日透過政事堂,眾臣都知曉了趙匡胤對青州的嚴厲懲處。
那般嚴厲懲處,足以讓朝中許多與地方勾連之人,再難懷抱首鼠兩端之心。
告誡完眾臣後,趙德秀繼續說道:
“今日諸卿們,議一議朝廷的科舉新政。”
在趙德秀原先的設想中,田畝新政與科舉新政,應當是相輔相成的。
相輔相成的要點有三。
第一點:當田畝新政施行後,勢必會在地方揪出許多貪官汙吏。
澄清吏治,本就是田畝新政中的重要內容。
被揪出來的貪官汙吏,朝廷定會依罪論處。
然一個蘿蔔一個坑,前人倒下,得有後人接上。
之前諫議大夫們商議的是,將中樞的官員派往地方,成為新的地方官員。
這一舉措,既可解決中樞的冗官之趨勢,又可讓地方吏治不至於陷入癱瘓。
不得不說,諫議大夫們提出的舉措的確不錯。
但趙德秀認為,諫議大夫忽略了一個關鍵處。
中樞的官員,基本上是五代遺留,不乏有精幹之人,但亦有明哲保身或貪贓枉法之輩。
若直接讓中樞官員前往地方任職,趙德秀覺得不久後,許多州縣又得爛成一鍋粥。
“中樞外任”,這一舉措可行,但必須有選擇的任用。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