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居正的擔憂,在趙德秀看來,並不算大事。
“孤會向陛下建言,求請他開恩,允許在京的學子,無解狀亦可參與今年的省試。”
趙德秀說的是在北宋時期確立的恩科制度。
恩科,顧名思義為施恩取士。
通常表現為,皇帝藉著慶祝國家重大事務,在常科外增設錄取名額,或放寬錄取標準,或放寬應試標準。
恩科制度的確定在北宋,但在唐朝時就有出現。
及至五代時期,由於戰亂頻繁,許多帝王更對科舉制度有著一定的變通。
例如後唐時,有幾年甚至直接讓中央官員,主持地方的解試。
至於今朝開設恩科的名義,趙德秀亦早就想好——慶賀王師平定湖湘。
有解狀的學子可能不多,但開封城內懷才不遇的學子,那數量是定然不少的。
許多無法正常參與省試的學子,都會齊聚在開封城,透過成為達官貴人的門客,以求得到舉薦的機會。
當趙德秀甩出恩科的名義後,薛居正就明智的閉上了嘴。
身為禮部主官的薛居正都無異議,其他諫議大夫自然不會有。
見無人有異議後,趙德秀對薛居正說道:
“將方才所議內容,寫好一道奏本,孤會讓人交給趙相公。”
政事堂是朝廷中樞的決策機構,任何政策都需要先經過趙普的手,再呈報給趙匡胤決斷。
得到指令後,薛居正起身拜道:
“諾。”
在趙普的有意通融下,政事堂的反應很快。
數日後由趙匡胤御筆硃批的一封,闡述科舉新政的詔令,就張貼在了開封城內的大街小巷中。
由於年初以來,朝廷上下正風風火火的開展新政,開封城內的佈告欄下,時常聚集著一些學子。
這一部分學子多以寒門為主。
家中無權無勢的他們,唯有緊跟朝廷時事,才能有機會抒發己見,以求在開封城中得到權貴的賞識。
儘管這機會相當渺茫,卻總比什麼都不做要好。
在朱雀大街的一處佈告欄下,一名名為周渭的學子,正專心致志的看著佈告欄中的詔令。
周渭是嶺南人士。
周渭少孤,家境貧寒,為族中父輩交替助力養大。
周渭小時候就相當好學,得縣中儒士啟蒙,得以學習詩書。
在周渭長大後,南漢劉鋹荒淫無道,稅賦繁重,致使周氏一族成為流民。
周渭帶領鄉族人士六百餘人翻山越嶺,前往湖湘一地避難。
還未到達湖湘,周氏一族接連遇上盜賊,不僅糧食斷絕,周氏族人還死傷慘重。
最後周渭與倖存的少量族人,倉皇逃亡中原。
可以說周渭的前半生,足以大致代表當世百姓與寒門學子的悲慘境遇。
到達中原後,周渭一開始是中原數十萬流民中的一員。
去年年末那場雪災,幾乎讓食不果腹的周渭喪命。
好在天子與晉王仁德,大力撫卹流民,才讓周渭在那場災難中倖存下來。
後朝廷派出官員,登記城外流民的戶籍情況。
周渭一向富有管理才幹,在他的組織之下,在官吏到來之前,他就大致摸清身邊百餘流民的戶籍詳情。
這一才能,讓前來登記的戶部官員對他有所賞識。
戶部官員在得知,周渭還工於詩書後,便將他留在身邊當了一小吏。
說好聽點是小吏,實則是那位戶部官員身邊的隨從。
但這一小小機遇,足以讓周渭感到滿足。
至少憑藉著這一機遇,周渭能從城外的流民營中,順利進入到開封城內。
自從來到開封城中後,周渭在閒暇時間總會來到佈告欄下關心朝廷時政。
在先前的佈告中,周渭瞭解到當今朝廷革除五代弊政的決心,這一決心讓周渭對大宋的歸屬感正越來越強。
前半生的悲慘生活,讓周渭早就恨透了亂世。
自認學有所成的周渭,一心想憑藉自身才幹,讓天下邁向太平。
詔令的左首用鮮紅的筆跡,清晰的寫著《建隆科舉新政》六個大字。
一看剛公佈的新政與科舉相關,周渭的神色就更專注了幾分。
周渭知道憑他的身份,是很難參與科舉考試的。
可若能從佈告中得知主考官的身份,周渭想憑藉著那名戶部官員的關係,遞上一封“時政論”給主考官。
雖說縱算那名戶部官員願意幫他,主考官很大可能還是會將他的“時政論”當做廁紙來用。
但數百年來的寒門學子,不都是這樣的嗎?
哪怕有萬分之一的希望,亦要盡最大努力嘗試。
而周渭心中那萬分之一的希望,在看到科舉新政的第一部分內容時,已悄然轉變為千分之一。
彌封、謄錄、迴避、登聞.
每一項制度,皆能顯露出趙德秀維護科舉公平所做的努力。
公道自在人心。
趙德秀的每一項努力,每位寒門學子都能直觀的感受到。
“晉王呀”
一邊看著科舉新政的內容,周渭一邊想起那一日在城外望見的真容。
現在想來,周渭只覺得那便是真龍之相。
而隨著目光的流轉,周渭看到了佈告上的後半部分內容。
“不論出身,皆可應試。”
“慶賀國戰,開設恩科。”
當這兩道政策,被周渭看到後,他的眼中漸有淚花浮現。
“我可以參加科舉了?”
“我可以參加科舉了!”
第一句,是周渭心中的不確信。
第二句,則是喜不自禁的周渭,直接振臂喊了出來。
這一刻,那千分之一的希望已變成百分之一。
當週渭欣喜的喊出這句話時,後續趕來的寒門學子還不知發生何事,大多用不解的目光看著他。
可接下來陸續有寒門學子,如周渭一般開始振臂歡呼起來。
“我也可以參加科舉了!”
慶幸、喜悅、驚喜,諸多熱烈的情緒開始在佈告處綻放開來。
每一位寒門學子,皆如周渭那般,喜極而泣。
而在強烈的歡喜過後,一道道急促聲開始響起來。
“走,快去報名!”
“對,再晚就沒名額了。”
這些急促聲一出現,諸多寒門士子就連忙朝著貢院的方向走去。
寒門學子失望了數百年,今日是他們充滿希望的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