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從西北再造天下

第97章 新的水利工程與皇帝也餓當差的兵

天啟六年,九月初七日,米脂重民報社。

米脂學正王陽,望著對面那眾大同報社之處,只見百姓們進進出出,喧鬧非常。不時有爭吵咒罵之聲傳來,皆是那些心懷矛盾,前來請大同報社評理的百姓。

這評理斷事原是縣衙分內之事。可如今這縣衙之人,眼裡只瞧著銀錢,哪管什麼是非曲直。百姓們一則對大明官員早已失卻信任,二則也實在拿不出那些打點的錢財。

等他們發覺這大同報社竟能主持公道,那大同報社便漸漸取代了縣衙在此間的地位。

王陽心中雖明白百姓這般選擇的緣由,可著實難以接受這等狀況,不禁長嘆一聲道:“四維不存,禮崩樂壞至此啊!”

恰在此時,劉南卿匆匆而來,手中捧著報紙,恭敬稟道:“先生,最新一期的《重名報》已然排版印出,您的文章赫然在那頭版頭條之上。”

王陽接過報紙,看了自己所撰之文,神色莊重道:“當今天下局勢如此頹廢,究其根源,皆因士紳腐朽墮落,人心不復往昔純善。我等讀書人,身負教化萬民之責,自當以身作則,砥礪風氣。只要三綱五常得以堅守,不亂不廢,天下方能重歸太平。”

言罷,他目光嚴肅,又叮囑道:“你等切切不可效仿那大同社,做出倒反天罡之事,擾亂四維綱常。否則,天下必將大亂,生靈塗炭啊!”

大明立國二百五十餘載,如今這天下之勢,諸多有識之士皆感已到了非變革不可的地步。

士林之中,眾人皆在為這天下探尋出路。是以,王陽明心學橫空出世,泰州學派、李贄心學亦相繼興起,皆欲為這困局尋得破局之法。

起初,王陽對那新立的大同社亦是滿懷期待。大同社成立便多有善舉。不僅妥善安置流民,使其有安身之所;又大力發展產業,令地方經濟漸有起色;還組織人力打井抗旱,新修水利,以解農桑之困;更在田租一事上,力行減租之策,屯田安民。如此種種舉措,著實讓米脂這一方之地氣象一新。

彼時,即便王陽對大同社的某些學說理念心存疑慮,卻也不得不對這些年輕後生的執行能力欽佩有加。在他們的帶動之下,米脂之地糧食產量漸增,各行各業亦蓬勃興起,往昔的動盪局面逐步得以平定,漸趨安穩。

然而,好景不長,大同社的行事弊端很快便顯露無遺。他們竟將米脂的地主士紳一概驅趕,致使地方秩序大亂。那些佃戶也趁勢而起,行為多有暴虐之舉。

在王陽看來,這大同社如今的行徑,與那亂黨賊寇又有何異?如此胡作非為,遲早會激起士紳們的怒火,被剿殺得乾乾淨淨。

此刻,王陽心中滿是憤懣與惋惜。憤的是這些後生如此行事,罔顧綱常法理;惜的是本是一群大好青年,本有著光明前途,卻因誤入歧途,被引入了這萬劫不復之地。

劉南卿道:“先生,我等自幼誦讀聖賢之書,深知上報國家、下安黎民之責。斷斷不會效仿那大同社,做出這等禍亂國家之舉。”

王陽微微頷首,神色凝重道:“正是此理,我等切不可迷失,當守聖人之教,護這天下安穩。”

當下,《重民報》與《大同報》恰似一對雙生子,在這風雲變幻的局勢中各自沉浮。

大同社行事越是乖張暴虐,便有越多的縉紳士族慷慨解囊,資助《重民報》。如此一來,《重民報》愈發興旺昌盛。

在過去這一年間,《重民報》漸入穩定之期,每七日發行一期報刊。每期一經推出,便能售出三五千份之多,其影響力如漣漪般擴散,竟至整個延安府。更有米脂乃至延安府的諸多賢達名流,欣然在《重民報》上揮毫潑墨,發表文章。

而《重民報》也在這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風格——事事皆與大同社針鋒相對。大同社倡導減租,《重民報》便鼓吹減稅;大同社帶領農戶大興水利,《重民報》便在報上撰文痛斥大同社濫用民力,勞民傷財。

這段時日,雙方圍繞這些議題,你來我往,論戰不休。

彼時,徐晨正帶領一眾農戶積極開展屯墾事宜,同時著力修建小型水利設施。為求將此事做好,徐晨不斷從腦海中的諸多理論知識裡探尋良策,真正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

然而,隨著實踐的深入,徐晨愈發清晰地意識到,僅靠這些小型水利設施,想要改善米脂的農耕條件、提升糧食產能以抵禦旱災,無異於杯水車薪。

若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最佳之法乃是修築一個貫穿全縣的大型水利設施。

米脂之地,典型的陝北千溝萬壑地貌,大部分割槽域地勢複雜,實在不具備修建水利設施的條件。

但無定河一線卻是個例外,此處有一條狹長的盆地,其間土地肥沃,堪稱米脂最為膏腴之地。可令人惋惜的是,當地水利設施極度匱乏,農戶們大多隻能仰仗上天恩賜,靠天吃飯,這片得天獨厚的好地方,就這樣在歲月中被白白荒廢。

徐晨心中遂有了一個宏偉的設想:在無定河兩岸修築兩條主水渠,讓其貫穿米脂最肥沃的這片土地。如此一來,無定河兩岸的十萬畝良田皆可變為水澆地。

屆時,農戶們無需再像往昔那般辛苦打水澆灌,只需輕輕開啟水閘,清澈的無定河水便能潺潺流入自家田地。徐晨經過仔細測算,若此水利設施能夠順利建成,每年可為米脂縣增產十萬石糧食,這無疑將極大地改善當地的糧食狀況。

當然,如此浩大的工程,所需的人力物力著實不菲。經徐晨精心核算,大約需要兩萬青壯勞力,且需投入三年的農閒時間。工程建設期間,不僅需要大量的鐵製農具、磚頭、水泥等物資,單是兩萬青壯勞力所需的口糧,便高達二十四萬石。依照當下米脂的糧食價格估算,整個工程的耗費大致在十五萬兩至二十萬兩白銀之間。

徐晨細細審視自己統計出來的造價明細,這麼便宜的價格就可以改善米脂的農田水利設施,此工程大可以做。

大同社向來奉行宣傳先行之策略。徐晨當即便命人將米脂的水渠工程詳細繪製成圖,連同工程所需的人力、物力等各項明細,一同刊登在《大同報》上。

同時,他還在報上發出誠摯呼籲,期望全縣百姓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齊心協力改造自己的家園,共同將米脂打造成塞北的富饒糧倉。

此水利工程的訊息一經傳出,在整個米脂縣掀起了軒然大波。然而,大多數人對此卻嗤之以鼻,嘲諷徐晨的想法簡直是不切實際的空想。

要知道,米脂去年向國庫上繳的小麥不過兩千石,折算下來價值一千六百兩銀子。而徐晨規劃的這項工程,所需費用竟相當於米脂上百年的稅收總和。

即便對於大明王朝而言,二十萬兩銀子亦是一筆不容小覷的鉅額款項,這筆錢若是投入到遼東戰場或是西南戰場,遠比留在米脂修建這所謂的水渠更具實際意義和價值。

《重民報》更是抓住這一機會,對徐晨冷嘲熱諷,將其描繪成妄圖施行秦朝那般暴政、肆意濫用民力的狂徒。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