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從西北再造天下

第396章 公制與李巖被抓

大同十二年(1636年)五月二十日,燕京

在黃河工地上與陳子龍告別之後,夏允彝、徐孚遠、彭賓三人沿著陳子龍主持修築的黃河新堤和分水渠系,一路北上。

他們走得並不快,沿途所見,印證著大同社治下的“政通人和”。曾經流離失所的難民被妥善安置,分得田畝,重新成為辛勤耕作的農戶。

鄉野間,新修的水渠縱橫交錯,道路平整寬闊,參與勞作的農人臉上沒有大明徭役慣見的愁苦麻木,反而帶著一種為家園添磚加瓦的自得。這幅景象令人欣慰,卻也在三人意料之中,畢竟十年前的米脂小城,便已是此等光景的雛形。

真正讓他們感到陌生甚至震撼的,是再次踏入的燕京城。

曾經拱衛這座帝都兩百餘年的巍峨城牆,已然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一條條寬闊無比的瀝青馬路。

馬路上承載著川流不息的馬車、新式的四輪客車,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群。空氣中混合著各種語言、香料和貨物的氣息。

最令人側目的,是那充斥街頭的異域面孔:金髮碧眼的英格蘭人、荷蘭人,西班牙人帶著奇異羽毛飾品的土著隨從,穿著寬大袍服的阿拉伯客商,連朝鮮、倭國的使團商隊都變得尋常。

各色人等匯聚於此,操著生硬的官話或藉助通譯,在鱗次櫛比的店鋪、交易所前討價還價。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琳琅滿目:印度的香料、波斯的毛毯、南洋的珍珠、新大陸的銀器菸草、甚至還有歐羅巴精巧的鐘表和玻璃器皿。

如此多的外族人讓夏允彝他們愕然,即便他們知道北方開海,但這變化也太快。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大同社關稅低,這個時代全球還處於重商主義的時代,各國動不動徵收五成到一倍的稅率,徐晨可能是這個世界上第一個支援自由貿易的人。

自從大同社佔據北方之後,全面廢止了大明的海禁政,任何商船都可以登入大同社任何一個港口,只需要繳納5%的關稅,就可自由的販賣自己的貨物,尤其是還提出了糧食抵稅的政策,只要攜帶的糧食足夠多,各國的貨物可以零關稅的進入北方。

英格蘭人,荷蘭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只要進入大同社港口的沒有不驚呼的,而後畫上十字,請求上帝保佑徐晨長命百歲。

這樣一個支援自由貿易的人對他們這些海商來說真是太友好了,尤其是徐晨還創新性的期貨交易市場。

海商的貨物可以直接掛在期貨交易市場上,供整個北方商人來挑選,極大加快他們貨物販賣的速度不說,還能第一時間知道大同社各種貨物的價格,他們只要購買一本貨物價格的書籍,下次再貿易的時候就知道哪種貨物利潤高,極大方便了他們的貿易。徐晨在他們心中的地位比他們本國君主的地位還要高。

所以當夏允彝他們再次來到燕京的時候,能在這裡看到全球數十國的海商,以及各種稀罕的物品,讓本就繁華的燕京,變得更加充滿活力不說。

夏允彝嘆道:“文治武功,差距竟至於此!昔年永樂盛世,鄭和船隊七下西洋,亦不過揚威異域,何曾引萬商雲集,使寰宇精華匯聚於此?”

徐浮遠苦笑道:“這本就是我們原本知道的事情,只是我等都沒想到大同市的盛世能來的如此之快。”

三人一路打聽著,終於尋到了位於城西、由前朝欽天監舊址擴建而成的“墨子學院”。此地氣象森嚴,門口有保安值守,院內建築方正簡潔,透著一股務實求真的氣息。剛至門口,便見一人被數名衣著光鮮的商人簇擁著送出來。

為首商人滿臉堆笑,殷勤道:“姜院長,您就賞個臉,移步‘六心居’吧?別無他意,就是交個朋友,略備薄酒,聊表敬意…”

被稱作姜院長的人,正是徐光啟的學生薑雲龍。

他擺手道:“孔老闆,酒席就免了。通用零件標準的制定,乃關乎國計民生之大事,非姜某一人可決,亦非酒席可易。標準之定,唯‘適用’、‘普及’四字,由院內諸多教授、技師共同研討實驗,反覆驗證方成。你這錢,省下吧。”說罷,便要轉身回院。

“神超兄!”夏允彝一眼認出故人,驚喜喚道。

姜雲龍聞聲回頭,看到夏允彝三人,疲憊的臉上瞬間綻放出真摯的笑容:“仲彝?!孚遠!彭賓!是你們!你們何時到的燕京?”他快步迎上,無視了旁邊尷尬站著的孔老闆等人。

故友重逢,自是一番寒暄。姜雲龍得知三人來意,熱情地將他們引入學院。穿過迴廊時,夏允彝忍不住問道:“方才聽神超兄言及‘標準’、‘通用零件’,此為何物?竟引得商賈如此趨奉?”

姜雲龍邊走邊解釋道:“仲彝,此非尋常!墨子學院如今肩負之責,乃為天下萬事萬物制定‘標準’,通行於全球的公制。

公制非止於傳統之度量衡,這是一套通用的標,有長度之厘,分,米,公里;重量之克,千克,噸;體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等等公制單位,此乃統一度量衡、便利交流、促進全球各國交流基石!”

他推開自己書房的門,裡面堆滿了圖紙、模型、各種奇形怪狀的測量工具和來自異域的書籍。他拿起一把刻著精細刻度的銅尺:“看,此乃墨子學院學者反覆校驗後定下的‘米’尺。然此僅為開端!”

姜雲龍接著道:“通用零件,就是一個零件可以用在多個機器上,譬如螺絲之螺紋、齒輪之齒距、軸承之尺寸…若天下作坊,皆按統一標準生產此類零件,則機器損壞,換一零件即可,無需重鑄整機!此省卻多少工料、人力?

可令機器普及,工效倍增!然此事關涉利益巨大,誰家產品成為‘標準’,誰便握有市場之牛耳!故商賈趨之若鶩,我亦不勝其擾。”

夏允彝三人聽得目瞪口呆。彭賓遲疑道:“這…這‘標準’竟需如此勞師動眾?管到螺絲齒輪上去?”

“當然需要!”姜雲龍斬釘截鐵道:“仲彝、孚遠、彭賓,睜眼看這世界吧!

今日之天下,非獨我華夏!西有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其海船堅炮利,縱橫七海;更有天竺、波斯、大食、乃至泰西諸國林立,文明各異!海船已證明,我等皆居於同一圓球之上!各方文明,如同春秋列國,終將交匯碰撞!”

他手指劃過地圖上的海洋航線:“欲使我華夏文明立於寰宇之巔,非止於兵甲之利,更在於規矩之立!

‘公制’,便是這新天下之規矩!誰定下規矩,誰便引領潮流!墨子學院今日所做,便是為這即將到來的萬國交匯之世,定下由我華夏主導的規矩!此乃千秋之功業!”

夏允彝他們聽到這話感覺有點迷茫,怎麼好像幾年沒有來到燕京,這個世界變化的會是如此陌生,但又讓他們感覺一個全新的世界出現。

在姜雲龍的引領下,三人終於在後院一處幽靜的花園裡,見到了坐在一輛精巧輪椅上的恩師徐光啟。

與記憶中那位憂心國事、鬱郁不得志的老師不同,此刻的徐光啟雖然清瘦,但精神卻顯得異常平和寧靜,甚至有一種卸下重負後的通達。

“老師!”三人搶步上前,恭敬行禮,聲音哽咽。

徐光啟看到多年未見的弟子,渾濁的眼中也泛起喜悅的光芒,連聲道:“好,好,快起來說話。”他仔細詢問了松江老家的近況,又關切地問起三人的經歷。

當聽到夏允彝因福建清田失敗而被罷官時,徐光啟非但沒有惋惜,反而輕輕拍了拍輪椅扶手,帶著一種洞悉世情的豁達安慰道:“罷官,罷得好!那大明朝,早已是個爛泥深潭!任你有經天緯地之志,濟世安民之心,陷身其中,也只會被那汙濁泥濘消磨殆盡,最終同流合汙,或鬱鬱而終。仲彝你能及早抽身,跳出那樊籠,實乃幸事!”

他看著眼前三位昔日寄予厚望的弟子,語重心長道:“你們三人,既已來到此地,便安心留在燕京吧。治國平天下,非止廟堂一途。

看看神超他們在墨子院所為何事?看看這燕京城萬商雲集、百工競新之象?學問之道,天地廣闊!潛下心來,或鑽研格致之學,或著書立說啟迪民智,皆可為國為民,澤被後世!這新朝氣象,正需爾等才智之士,於不同領域,共襄盛舉!”

夏允彝、徐孚遠、彭賓聽著恩師的話,齊聲道:“學生謹遵師命!”

大同十二年(1636年)七月二十日,金陵城,貧民坊,百草堂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