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昭跨上馬背,領著百餘將士,齊齊入城。
一入宣德門,入目就是夾道歡呼的百姓。
高呼之聲,此起彼伏。
熙河開邊,意義實在太重大。
一方面,這是拓疆之舉,史書留名。
一旦涉及史書二字,註定受人追捧。
另一方面,拓疆之舉實在是撐起了大周的脊樑。
這一戰的存在,證明了大周未必就怕了西夏、吐蕃。
對民族自信心的增長,非同一般。
無論是朝廷,亦或是民間,都有意促成拓疆舉動的傳播。
為的,就是鼓舞人心。
江昭舉目望去。
平民百姓,達官顯貴,官眷貴婦,一一歡呼鼓舞。
偶爾甚至聽得見一些討論的聲音。
江昭其人,本就名揚天下,“淮左江郎”、“小閣老”兩個稱呼傳遍天下。
如今,有了拓疆之功,自是讓他的聲望再度大漲一次。
甚至,一些存在感不高的內閣大學士,也未必就比得上他。
如此,探討之聲自然不可能少。
除了江昭獨一檔以外,餘下最受討論爭議之人,卻是顧廷燁、顧偃開父子!
有道是“待我入關,自有大儒為我辯經”。
顧廷燁就是這樣的遭遇!
父子二人一齊穩固河州,佯攻吐蕃部落,無一證明了他的確不是簡單的紈絝子弟。
起碼,拋開人品不談,顧廷燁絕對是有本事的人。
前程,也註定是勳爵子弟中一等一的存在。
這一來,官眷貴婦自然專注於挖掘顧廷燁的優點。
少年輕狂,偶爾有了些紈絝舉動,有什麼問題嗎?
讚譽之聲,不絕於耳。
顧廷燁從未見過這樣的場景,一時間面紅耳赤,熱血沸騰。
江昭回望了一眼,灑然而笑。
“子川!”
“子厚!”
一聲驚呼,讓江昭望了過去。
卻是曾鞏、曾布、章惇、蘇軾、蘇轍五人。
江昭拉了拉韁繩,騎馬靠近過去。
“這還沒外放?”江昭有些意外。
如今,已然是六月初。
自嘉佑二年以來,已經過去了六年之久。
按理來說,曾布、蘇軾、蘇轍三人早已翰林為官三年,須得外放一方。
章惇是榜眼,三年翰林為官,也理應外放了才對。
六月,曾布、章惇、蘇軾、蘇轍四人,都應該走馬上任了啊!
“大相公說讓我們等一等,屆時跟著你去邊疆。”歡呼之聲實在太大,蘇軾不得不加大聲音。
“這樣啊!”
江昭瞭然。
老師特意安排,那就問題不大。
抬了抬韁繩,江昭望向幾人:“過幾天聚一聚。”
“好!”幾人齊齊點頭。
“趕快去吧,待會兒別堵上了!”蘇軾罷了罷手。
江昭點頭,騎馬往前走去。
自宣德門入宮,長達三四千米,一行人騎了足足一個時辰。
就此,入宮覲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