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不日就出發,趕往邊疆。”江昭連忙答道。
熙河一路,近乎鑿穿了西夏與吐蕃,也因此而疆域特別長。
英國公執掌軍伍,既得透過陝西路正面防守西夏,也得注意熙河路。
一旦吐蕃部落真的東進,戰線太長,資訊傳達需要時間,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遙控”指揮戰場。
遙控指揮,要是成了還好,說不得讓人稱頌一句名將。
可要是不成,那就妥妥的釘死在恥辱柱上。
疆域到手沒多久,萬一真的丟了,可就是千古罪人。
如此,也就怪不得英國公心中發慌。
(如圖:疆域是真的長,基本上就是夾在中間,鞭長莫及)
趙禎緩緩點頭。
他特意召見江昭,為的就是此事。
“治政熙河,江卿何解?”趙禎平和問道。
邊疆一事,說緊急也緊急,說不緊急也還好。
以江昭的本事,既然能開疆拓土,就能鎮守疆域。
吐蕃內亂,但凡不出意外,就掀不起什麼大風大浪。
相較而言,趙禎更昭的治政策略。
當然,這也是歷任封疆大吏外放時的流程。
君臣商談,治世之道。
一方封疆大吏,掌握千萬人的生計。
要是放到漢末時期,那就是妥妥的諸侯王。
執政一方,封疆大吏近乎擁有絕對的權力。
要是治理的太糟糕,官逼民反,說不定就會動盪國本。
也因此,任何一位封疆大吏,都值得皇帝鄭重。
所謂的京官高一級,對於封疆大吏而言,不存在這種情況。
江昭並非封疆大吏,但行的是封疆大吏的權勢、職責。
一些該問的,還是得問一問。
江昭沉吟,答道:“以兵戈守疆土,行政安人和之道,蕃漢相融,穩固疆土。”
自古以來,新開疆拓土的疆域,都非常不穩定。
一不小心,就可能讓人搶了回去。
熙河七州,也是一樣。
導致不穩定的因素,主要是涉及吐蕃百姓、西夏百姓的歸屬感問題。
熙河七州,吐蕃與西夏撤軍,但卻還有不少普通百姓常居。
相比起將士,百姓一生也未必走出小鎮。
邊軍開疆拓土,怎麼著也不可能真的出手大規模屠殺無辜百姓。
蠻夷之地,作風與漢人大不相同。
對於這些百姓而言,漢人執政根本沒有任何歸屬感。
一旦吐蕃、西夏邊軍捲土重來,那些無辜百姓就可能成為間諜、帶路黨。
文化不認同,哪怕佔據了一百年,也沒什麼作用。
一旦部落起勢,天然得到認同,成功一次,就能奪回疆域。
這是必須重視的問題。
要讓疆土徹底穩固,唯有蕃漢、夏漢文化融合,建立書院,鼓勵部落高層子嗣入學,實行同化政策。
“或可實行屯田政策,鼓勵蕃漢通婚,茶馬互市,經濟融合。”
屯田政策,可讓軍隊實現一定程度的資源自我補給。
否則,沒有任何一個國度,可承受長時間的征戰消耗。
幾十萬軍隊,天天吃的糧草,都是一個天文數字。
要想實現糧草自由,唯有屯田。
蕃漢通婚,則是最經典,也是最管用的漢化解法。
相比起遊牧文明,農耕文明要高階太多。
一旦結成夫妻,日常生活,加上儒家學說的影響。
不出三五年,就可見成效。
持續二十年以上,更替了一代人,疆域就可徹底穩固。
趙禎滿意的點了點頭。
這些做法,起碼大方向上沒有任何問題。
。